• 16阅读
  • 0回复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来自冀东水泥厂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来自冀东水泥厂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郑战国 本报记者 杨振武
坐落在河北唐山市新区的冀东水泥厂,以其现代化的气派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然而,更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创造了我国水泥行业的一系列奇迹:
——投资收回周期短。这个厂共投资3.9亿元,原计划正式投产后18年收回投资,按现在的经济效益计算,6年即可全部收回;
——建设速度快。“六五”期间我国同时引进设备、同时兴建的大型水泥厂有3个,唯有该厂进展顺利,1985年正式投产,预计今年产量就可达到设计能力,实现利税一个亿,其速度在全国同行业遥遥领先;
——基建投资省,我国新建的大型水泥厂,生产每吨水泥平均投资378元,而冀东水泥厂只需306元;
——试生产一次成功,创我国同类大型水泥厂的先例。
此外,这个厂还一举夺得了国内同行业水泥熟料年产量、年产值、实现利税、吨水泥综合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项桂冠。
去年7月,国家计委经考核,对冀东水泥厂作出高度评价,说它是“水泥行业中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建设项目。”
成千上万名来访者都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冀东水泥厂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归功于它的设备先进?这个厂的整个生产线达到了70年代末的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水泥厂并非这一家,却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厂党委书记白鸣岐在全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个观点:现代化的设备只有和现代化的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高效益。
冀东水泥厂之所以在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创出奇迹,首先得益于它的领导班子的指挥得当。这个厂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专家领导集团,它的7名成员,不但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且从厂长、副厂长,到党委书记、副书记,以及纪检书记,都是各有专长的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别看他们都是“内行”,却没有谁是靠“老本”吃饭的。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专家集团领导,知识和人才在厂里倍受尊重,职工培训也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合格的人一个也不能上岗”,厂领导对此毫不含糊。这几年,新招收的600名青年工人,都是通过唐山市招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工厂刚开始搞土建工程,他们就选派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骨干工人出国实习,强调在国外学什么,回来就干什么,保持了专业技术对口和人员相对稳定。同时,对进厂青工先进行一年的技术培训,再送到各地水泥厂实习,做到工厂建成,职工对设备也熟悉了。投产后,厂里又盖起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办起了夜大和电视中专。现在,全厂参加各种专业学习的达600多人,超过职工总数的1/3。因为有了一支能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职工队伍,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
作为一个全新引进的企业,冀东水泥厂在管理上大胆探索,首先从供料环节入手,在矿山全面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矿车计件承包,维修计时评奖的办法,使日产矿石由5000吨提高到7200吨左右。接着,他们又在各车间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使企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生产处、电气处和机械处原来互相扯皮,影响水泥窑的正常运转,3个单位组成联合承包体后,加强了团结协作,水泥窑运转周期由一个月提高到四个月以上。
引导职工在掌握、消化引进设备中不断开拓创新、大胆改进洋设备,是冀东水泥厂的又一重要经验。1985年外国专家撤离工厂后,能不能管好这个现代化的企业,不少人曾捏过一把汗。厂党委认为,引进设备的目的在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要能消化,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洋”设备牵着鼻子走。基于这样的认识,工厂技术人员在学习引进技术时自己翻译工艺资料,自己编写职工培训教材,努力缩短消化引进的时间。1985年4月,工厂的遥控插件板被雷击坏,造成原料输送系统瘫痪,急需向国外购买备件。但国外厂商两块插件板要价90万日元,而且半年后才能交货。停产半年,就意味着要少产50多万吨水泥。在厂领导的鼓励下,电气系统的技术人员自己改装线路,采取应急措施,仅用3天时间就修复了设备,保证了连续生产。
在冀东水泥厂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这不仅表现在管理上,而且表现在他们的干劲上。今年2月,水泥窑的篦板坏了,按常规,要等到窑炉慢慢冷却后才能拆旧换新。共产党员张增光、郭宝富、郑亚杰带领职工冒着100多度的高温,披着浸水的棉被冲进炉内清料换篦板。高温烤得人透不过气来,炽热的篦板把鞋底都烫化了。他们3分钟一换人,经过7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使水泥窑提前恢复生产,多给国家创造上百万元的财富。一位外国专家见状感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工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