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破除模式 投身生活——改革题材文学深化问题之我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破除模式 投身生活
——改革题材文学深化问题之我见
刘绍棠
随着改革的深化,反映改革的文学创作必将又一次应运而兴;这是合乎时代之潮流,顺乎民意之所向的。
改革题材的文学创作,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高潮,后来却出现了落潮。在这一次新高潮到来之前,应该对那一次从高潮到落潮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
在承上启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每一项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作家对改革题材创作的思想准备很不充分,生活积累就更不充足。但是,作家为政治激情和社会需求所驱使,不能不迅速投入改革题材的创作,这就产生了必须与可能之间的矛盾。
桃三杏四梨五载,怎及当年有收成?只要出作品,哪怕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创作上多而快,为改革文学造成了声势,赢得荣誉,但久而久之,无形中就形成了某种模式。
每写改革,必以两条路线斗争为主题,必是两个对立人物你死我活的决斗,必有阶级敌人或别有用心分子挑拨其间,思想落后的人被反面人物利用,又被正面人物唤醒,大同小异的桃色纠纷绝不可少。改革家的形象,无不是换了行头的高、大、全: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开口便是格言术语,对待人民大众则是一副救世主腔调和态度。男角当有高、矮、胖、瘦的美女蜂拥而上,追逐求爱;女角则必能驾驭形形色色的男人为其效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对待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某些领导部门和评论家,以所谓保护“新生事物”为名,时刻不忘“突出政治”;虽是新瓶旧酒也一味捧场,有人提出异议便急忙护短,以“不可求全责备”封人之嘴。如此,怎能不高潮来得快,落潮去得急?
这几年反映改革的好作品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即便这些好作品,对照改革的发展变化,也会令人感到思想陈旧和目光短浅。描写某一项或某一种改革措施的实行,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的某些改革过程,或反映描写领导干部的选拔,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和深化相比,都显得落后和肤浅。
今后的改革题材创作,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该是作家要有理论指导,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从事的改革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绝不是一句例行官话。我们常常发现在某些作品中,以某种外国模式对我们的改革进行脱离国情的设想或脱离实际的仿造,以致读者和观众觉得写的不象中国人,不象中国事,因而也就失去了可信性,难以令人悦服和感动。
避免粗、浅、假、空的概念化、公式化、模式化,还用得着一句老生常谈,那就是写改革必须投身改革;也就是深入生活,同人民保持血肉的联系,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为什么读者和观众对不少改革题材的作品有意见,就因为读者和观众把这些作品跟他们亲身经历和感触的改革生活一对照,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以观察家或场外指导的态度写改革,是写不出改革的真情和人民的痛痒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个人更喜欢这样的方法:首先蹲点,其次跑面,点面结合。
对于改革题材创作,一定要坚持政治和艺术的统一,不要只因为它是改革题材就产生偏爱,滥施表扬,廉价吹捧,不能重犯因溺爱而致残的老毛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