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改革题材的文学探索——谈青年作家王剑的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改革题材的文学探索
——谈青年作家王剑的创作
何开四
王剑是贵州一位颇具创作实绩的青年作家。自1980年他的反映知青生活的中篇小说《无果的花》问世以来,六、七年间陆续结集出版了《风乍起》、《二月潮》等4个中篇小说集和《强者》、《纵深地带》、《生活的法典》、《那天,你去了远方》等7部长篇小说。王剑的作品大多属于当代性的题材,其中反映改革生活和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构成了他创作中两个重大主题。当一些人以淡化现实社会生活,写远山野情为高雅的时候,他却自觉地贴近时代,拥抱人生,以多彩的笔墨抒写变革生活的风云色变,并不断超越自己,力图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王剑长期在贵州六枝矿区挂职工作。沸腾的工矿生活,牵动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82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潮》,其后又相继写出了长篇《强者》和《那天,你去了远方》。在这里他倾注满腔激情塑造新时期开拓者、改革者的形象;小说的内涵也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轨迹。
《二月潮》和《强者》都可看作是同一层面的作品。两部小说都是以矿山领导班子的调整重建为贯串性线索,把社会和家庭、基层和上层、现实和历史、生产改革和人事纠葛交织在一起,在曲折的事件和尖锐矛盾中展现生活的历程和人物的命运,谱写出一曲强者的颂歌。但平心而论,作品犹嫌开掘不深。改革往往还停留于事件进程的描写,改革的冲突也主要是来自外部。《二月潮》中贺云路和《强者》中的孙肇元两个改革者的形象,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但无可讳言,两个人物身上都还依稀看得见初期改革英雄乔光朴、车篷宽一类人物的投影。《那天,你去了远方》则是王剑创作的一个明显突进。小说把改革的具体进程推后作为背景,乃至带有虚拟的成分;而把审视的中心集中到改革主体人的身上。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熔铸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小说刻画的几个人物都是我们时代的强者,但是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剧的色彩。冯万殊是声名遐迩的矿区青年突击队队长,被誉为“核潜艇”和“掘进王子”,是改革的排头兵;但精神的苦闷使他窒息,健壮的身躯却走不出历史陈旧的圈子,最后只能以自残来逃避生活的责任。更突出的是许臻,她是一个现代女性,能勇敢地蔑视和冲决传统势力的羁绊,颇有女权主义者的豪气;但她也承受不了现实沉重的十字架,而且她最终发现在其深层意识里,依然是“女之耽兮,不可说(脱)也”的传统观念,她追求的幸福无非是变形的封建伦常的虚幻外象,何尝摆脱了两千年的古老幽灵附身。它昭示了,改革不仅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更新;如果改革者不能克服自身的缺陷,不能自觉地完善自己现代人的素质,那么改革也只能是“岌岌乎殆哉”的激情。
还需一说的是,《那天,你去了远方》具有意蕴的多义性,王剑摒弃了他以往某些小说主题单一的倾向。换一个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王剑道德系列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一部,而且是一个新的超越。在前年问世的《生活的法典》中,作者着力展示了现代利己主义、现代享乐主义对人们精神的扭曲和对社会生活所投下的阴影,大声疾呼“重新恢复我们民族历史悠久的‘道德法庭’”,这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作者对传统道德的二重性很明显还缺乏深刻的剖析,甚至还出现了简单认同的倾向。在《那天,你去了远方》中,王剑对传统的道德问题作了反思。它揭示出,传统已褪去了神圣的光环,不再成为盲目膜拜的对象。在对几个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描写中,他痛切地揭示了传统的惰性和克服几千年历史积淀影响的艰难,敏锐地指出了旧的道德观念今天正以新的形式复苏和蔓延,并残害着我们民族的肌体。
《纵深地带》发表后,有人评其为“军事文学的新开拓”。这固然和作者在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地把作品的切入点凝聚到对当代军人道德世界的探索上有关,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别具一格,在当时也是颇引人注目的。小说塑造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谋篇布局上,则是借鉴了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技巧。作品完全突破了物理时间的不可逆反性,把战时和战后的生活呈共时态地平行交错起来;同时,在具体的场面和人物描写中,又注意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映照渗透,将战争的纵深地带和人物心灵的纵深地带融为一体。这种双重结构不仅以经济的笔墨扩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而且使结构本身也超越了形式因素而获得了独立的叙事功能和审美价值。小说在各个章节的衔接上,也自然、熨帖,尽管时空维度变化的幅度较大,却呈现出一种有序的走向,不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那天,你去了远方》是王剑长篇小说艺术探索的一次新尝试。王剑破例地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这在当前长篇小说的创作中是较少见的。这种叙述角度的更新,为创作主体的自然介入拓展了天地;也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能以“主角”的身份与作品对话;作品也由于审视者的差异而幻化出了不同的色彩。这种新颖的叙述角度,也直接牵动了结构的变化,使作品突破了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和流动的生气。
王剑的探索是有成效的,但这仅仅是跨出的第一步,他以后的路正长。我们希望王剑不要安于小成,要不断争取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