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着眼于石油采完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6版(国际)
专栏:阿曼通讯

着眼于石油采完之后
本报记者 林皎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本是天经地义。然而在阿曼,这实在是太艰难了。山,是石山,寸草不生。水,是烟波浩渺的海水和过时不候的季节雨水。山多,树矮,水少,温高。大自然在这里表现得未免太吝啬和严酷了。
从首都马斯喀特海边进山,沙特阿拉伯半岛的这种典型自然风貌全部暴露在眼前。北京已经入秋,这里也算凉爽一些了,可气温还在三十九摄氏度上下。群峦层嶂的石山,呈现出棕色、褐色、土黄色、暗红色,在炎炎烈日下蒸腾着热浪。人烟稀少,偶尔有一、二只野骆驼跚跚而行,几只山羊苦苦觅食。
这样的环境自然地把阿曼人分成山民、牧民、农民和渔民。在这块百分之八十为砾石和沙漠的三十万平方公里地面上,他们以放牧、耕耘和捕捞为生。直至十多年前,人均收入还不足一百美元。他们哪里想到,就在这一毛不拔的地表之下,埋藏着巨大财源。一九六四年,阿曼首次发现石油,从此,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同其他海湾阿拉伯产油国相比,阿曼还不算最富有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四十二亿桶,日产能力可达六十五万桶。在油价高达三十美元以上的时期,这笔石油收入对人口只有一百五十万人的阿曼来说,那是相当可观的。一九八三年,阿曼的人均收入达到六千美元。国民收入从一九七零年的一亿多里亚尔,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三十四亿多里亚尔,也就是说,十五年翻了三十几倍。这种腾飞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伊斯兰传统式拱圆窗框的豪华住宅成片出现,几十万东南亚和印巴劳工蜂拥而至。交通、电讯、淡化水工程、市政设施,都从无到有,而且采用最高水平的设备和材料。趁着石油美元大量流入之机,阿曼紧紧追赶着二十世纪。卡布斯大学公共关系部主任说得更有意思:“这就叫后来居上。”
可是,富在石油,问题也出在石油。油价一九八二年底开始下滑,从每桶约四十美元跌落到八五年的二十七美元。去年七月份油价竟然滑至八美元一桶。目前,阿曼原油也只能卖到十八美元左右。石油收入整整少了一半。对于这个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百分之九十、出口收入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家,打击太大了。阿曼苏丹国一九八六年第一次出现国民经济负增长。
阿曼政府为此采取紧缩措施,修改第三个五年计划预算,大幅度削减基本建设投资,减少进口,辞退外籍劳工,使阿曼货币贬值,放慢经济发展速度。阿曼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阿米拉女士是专门指导统计工作的,她颇有把握地认为,阿曼经济已经开始好转,今年第一季度某些经济指数出现回升势头,全年可望实现百分之四的增长率。与邻近国家相比,阿曼经济大起大落的不稳定期算是较短的。因为阿曼政府早就提出“当石油开采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把长远战略顺序定为农渔业、工矿业、然后才是石油工业,并提出“经济多样化”的口号,这无疑有利于今天减轻油价下跌所造成的困难,同时也为书写阿曼石油时代的续篇埋下了伏笔。
其实,阿曼人早就是西亚东非海域远近有名的“弄潮儿”。阿曼船队被公认为世界远洋航海史上的先驱之一。记者所到的苏尔港,是阿曼一千七百公里海岸线上的东部突出点。上个世纪中叶,这里停泊着上百艘船只,航行所及东至印尼,西抵桑给巴尔,进出口象牙、黄金、铜和乳香。这段盛世,只因为跟不上蒸汽机时代而落伍了。
阿曼现在全国七万八千渔民大部分还驾着古老的“布姆”小木船出海打鱼。沿海渔业资源是丰富的,以沙丁鱼和金枪鱼为主,但捕鱼量年仅三十万吨。苏尔港的那三十多艘小渔船一年不知放走了多少鱼群。然而,及早地把注意力由油田转到有潜力可挖的海面,却是极为可喜的。阿曼一九八零年筹组全国渔业公司,继而成立“鼓励渔业基金会”,先后向渔民提供了一千三百多艘铝制渔船,并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谈成开发渔业资源的合作项目。已经有少量名贵鱼种出口。如果说在阿曼靠山吃饭确为不易的话,靠开发海洋资源求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面对现实的多方面稳步发展一定会为阿曼谱写出继石油大发展之后的新篇章。 (本报马斯喀特九月十八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