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经互会国家加强“横向联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7版(国际)
专栏:

经互会国家加强“横向联系”
许宏治
9月16日在莫斯科结束的经互会执委会第124次会议强调,经互会要进行改革,以促进成员国之间更好的合作。
近年来,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经互会内部要求对这一跨国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改革的呼声日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了新的趋势,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各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直接挂钩联系,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经互会自1949年成立以来,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5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在流通领域进行合作,开展易货贸易,互通有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开始实行生产领域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并发展多边合作;60年代末开始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口号,把各国在贸易、生产、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活动纳入统一的经济合作规划的轨道。在70年代,这种“全面合作”主要仍采取国家全面垄断的方式,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进行政府间合作。各国经济部门、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不多。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西方发达国家致力于高技术的开发,并开展广泛的国际性科技合作和竞赛。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经互会国家感到,若不急起直追,它们与西方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就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因此它们在加速发展本国经济、科技的同时,力求扩大相互间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这样,原有的合作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986年11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经互会第42次会议强调,经互会成员国各经济组织之间有必要建立科学与生产方面的直接联系。
建立直接联系的具体方式有多种多样,生产和科研部门的许多活动都可纳入直接联系的范围。究竟采取何种方式,由有关各方视各自的条件和需要商定。例如,民主德国马格德堡配件厂和苏联奔萨配件厂决定采用计划协调的方式进行直接联系。两厂在它们之间重新分配生产计划,进行改建,以便集中生产一定规格的配件。结果,据民德专家计算,马格德堡厂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到110%。奔萨厂加工阀门外壳流水线开工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等离子切割工段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倍。
目前,经互会国家企业和单位的直接联系正从无偿合作逐渐向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有偿合作过渡。经互会国家认为,有偿合作比不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直接联系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它要求合作双方明确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可使它们更加关心合作的最终结果。
为在经济核算制基础上扩大经济组织间的直接联系,就要求各国进行相应的改革,创造必要条件。经互会各国正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本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同伙伴国相应单位建立并发展直接合作关系的权力和责任,完善建立这种关系的手续和指导这种合作的有关规定。
经互会国家在生产企业、经济单位单独挂钩联系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已开始建立进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的科学生产联合公司。1985年10月,苏保两国在索非亚签署协定,决定在机床制造业建立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同年12月,保、匈、古、苏、捷又签署了成立经互会国家“国际机器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协定。
在当前条件下,直接联系这种合作形式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合作问题的综合解决,使经互会国家企业和单位能在直接接触的基础上顺利解决改进技术产品问题,加速了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过程,提高了生产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