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当前美苏关系的一面镜子——初析美苏达成中导原则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3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当前美苏关系的一面镜子
——初析美苏达成中导原则协议
曹冶 李道忠
美苏最近就中程导弹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并宣称两国首脑将于年内在华盛顿会晤。这是今年美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世界舆论的欢迎。
美苏为谋求达成一项军控协议,经历了多次会议和反复谈判,才就其中一个领域,即中程导弹领域取得突破。双方同意在5年内消除美苏在欧、亚两洲的中程导弹以及中短程导弹,并规定了相应核查措施。可以说,美苏达成中导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苏关系的现状。
中程导弹的弹头约占美苏核武库中弹头总数的3%,消除中导在军事上对双方的实力影响并不大。但就中导协议而言,双方各有所得,美国以少换多,实现了里根政府最初提出的“零点方案”,解除了苏联中导对西欧的威胁;而苏联则以打不到美国本土的中导换取美国能够从西欧打击苏联西部的中导,降低了美国核力量对苏联的威胁。从政治上看,中导协议符合双方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关系。
然而,中导协议只是美苏军控谈判中的一个局部性交易。从全面裁减核军备的角度看,其意义有限,对今后美苏核裁军前景的影响还不能作过于乐观的估计。当前美苏战略态势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较之六七十年代,它们更为重视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大体处于平衡,都难压倒对手,因而更多地着眼于下个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而高技术的发展却为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可能,美国正大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也紧追不舍,这表明美苏已开始从基本上由进攻性核武器组成的单一结构转向攻防兼备的复合结构,可以较小程度地依靠进攻性核武器。中导协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中导协议意味着双方在削减核军备方面迈出了一步,还因为美苏核武器在数量上已达到超饱和状态。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武器的更新换代期愈来愈短,更重视质量的提高,而不在于庞大的数量。较大规模的削减核武器不仅不会影响双方的实力,反而有利于集中力量在新技术领域展开竞争。美苏目前虽然在战略武器方面立场相距甚远,但双方同意削减各自战略武器50%,就反映了这种意向。在中导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军控谈判的进程看来仍将继续。
中导协议的达成还表明美苏对抗态势有所改变。从7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部署SS—20中程导弹以后,欧洲地区的对抗态势加重了。北约通过了追补军备的决定,而里根政府执政初期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在西欧实施了中导的反部署计划。在这种对峙情况下,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苏联决定接受“全球零点”方案,在欧亚地区同时销毁中程导弹,并在欧洲地区消除中短程导弹,这是苏联近年来在中导问题上的重大变化。
不容忽视的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对推动美苏中导谈判及达成协议起到了明显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要求裁军与发展的呼声不断加强,超级大国不能漠然无视。东西欧国家要求缓和、稳定的趋势也对苏美施加了积极的影响。
美苏达成中导原则协议,无疑将对美苏关系、军备控制和世界形势产生一定影响。美苏及东西方关系缓和趋势将更为明显。从当前情况看,苏联为了维持并加强这一势头,可能继续在军控问题上采取攻势,包括提出新的裁军建议,美国也需采取对应策略,不使自己陷于被动,军控谈判可能出现某些缓慢进展。东西方的经贸、文化及人员交往接触也将有所增加。但美苏关系仍有对抗一面,谁也不会在战略防御系统和核力量的更新上轻易让步,再加上美国明年大选,外交上受到牵制,中导协议虽对美苏关系缓和起到推动作用,但也是有限的,也不排斥它们之间还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时出现新的紧张。
目前,美苏战略核武器谈判尚存在重大原则性分歧,加之双方“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的构成不同,又与太空武器挂在一起,谈判的复杂性和难度决非中导谈判可比,在里根的有限任期内双方似不可能就此类核武器达成具体协议。在欧洲,中导撤出后,北约还拥有4300多件战术核武器,还有美国战略核潜艇和35万驻军,苏联的核力量与常规力量依然存在,东西方的军事力量对峙也非一时能降到较低水平。
就亚洲地区而言,美苏最终按同一原则同时消除亚洲中程导弹,是值得欢迎的。但应该看到,美苏仍在不断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亚洲的“热点”远未得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中导协议并不意味着美苏停止军备竞赛和向空间领域发展。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仍应敦促美苏以实际行动在裁军方面承担特殊责任,率先大幅度削减一切类型的核武器,停止空间军备竞赛,大幅度裁减常规军备。这仍然是对它们是否有裁军诚意的考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