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互助组必须自愿结合——崇义村组织互助组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6-05
第2版()
专栏:

  互助组必须自愿结合
——崇义村组织互助组的经验
渤民 韩寰
武安部分新区在组织互助中,把劳力、畜力、土地、民兵和干部,用平均分配的办法编成各个互助组,群众把它叫作“五停”。组织的步骤是先把相当的劳力、畜力结合起来,以求各组在生产、参战和支差中劳力相等;其次是把半劳力平均搭配到各组去,做到各组劳力强弱相平衡;最后再根据各组土地之多寡,把孤寡没劳力户的土地在各组平均调剂开,以达到各组劳力负担相平衡,所以群众也把它叫作“一结合,两补齐”,(指劳、畜结合,半劳力与土地补齐)。这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是为了适应目前劳力缺乏,保证不荒一亩地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般村干部很欢迎这种办法;因为第一、组织的快,少操心,只要计算停当,便可很快编好。第二、是好领导,因各组条件相同,一个规定便可各组通用。第三、是生产战勤好结合,几时调用人畜时,各组平均分派便可。第四、是孤寡户的土地不致荒芜,而民兵和干部也不愁没人互助。由于有以上五个好处,所以这个办法在某些地区就流行开了。
崇义村就是这样做了,但结果怎样呢?首先是加重了某些群众在大运动中即已产生的“合伙”疑虑。民兵队长的父亲在耕畜编组时说:“谁家还能说吃亏沾光啦,翻身户得了果实买上驴,就要伙用”。孙和气的驴编组后,吃了亏不敢哼,向人表示“反正是小车不倒,尽管推吧!支应一天算一天。早不倒迟也要倒,到大家都没了办法再说”。有牲口户认为牲口是给大家喂的,谁有谁背亏;因而想买牲口的不买了,有牲口的想卖出去(三街已卖了两头)。其次是有劳力的户认为这样一编,就把自己钉住了,剩下的劳力也不由自己。没劳力又缺耕畜力户就产生了依靠心理,用人家的牲口不想出工资,理由是“翻身来的牲口就该大家用”,一谈到增加工资,没劳力户就声明:“咱出不起,地不种了,反正八路军不让荒一亩地”。总之,由于平均搭配,强制编组的影响,大家情绪不高,工作不好推动。这时,领导上便提出重新整顿互助,真正做到自愿结合。但村干部因有三点顾虑而表示犹豫:第一是怕整顿垮了,不好收拾,如说:“这个架架刚搭起来,再重搞一次,怕不好领导”。第二是“自愿”起来,怕没有愿和干部们互助(因误工多)。第三是怕孤寡没劳力户的地荒了。后经大家讨论才得到解决。首先想通了只有群众真正自愿的结合起来,互助组才能巩固,才好领导。而那种编起来的“形式组”,表面整齐,当闹纠纷,最难领导。大家也认识了只要干部们深入小组,积极参加与领导生产,自然会受人欢迎。否则,即使编进去,也必然遭受到群众的消极抵抗。至于如何照顾孤寡无劳力户问题,其关键也在于从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提高积极性,精确计算,赶工挤工,再加以正确的等价政策,组织广泛的变工,才能切实照顾到缺乏劳力户的生产。认识一致后,接着就号召群众,打破情面,消除顾虑,进行真正的自愿结合。与此同时,又一次的进行了发家致富的思想动员,从具体事例中,从表扬敢于发展的积极分子中,打消了个别人仍然残留的“怕斗争”的顾虑。这样一来,群众都各自动结合互助,很快的全村百分之九十组成互助小组。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如四街街长心太说:“我就知道八路军叫大家发财啦”。五街街长说:“不管别的组怎样?我的组是要大大发展的,计划抽出劳力,还要拾砍啦(搞事业的意思)”。过去卖了牲口的也后悔了,对人说:“我这走错了,现在想买也买不上啦”。在这次担水抢种时,全村一天即种了一千二百五十亩,旱种南瓜一万多棵。四街原计划点种棉花二百亩,结果超过计划一百多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