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光明胡同的光明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光明胡同的光明意识
本报记者 林薇
北京的中南海——妇孺尽知、众心所归的地方。然而,位于中南海西侧的光明胡同,却并非因了中南海而驰名。
光明胡同居委会与中央警卫团一大队三中队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从治理脏乱,大抓环境美化入手,发展到加强文化建设,思想建设,被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名声大振。现在,光明胡同已经发生辐射作用,周围1200多个单位都在学“光明”。
8月的一天下午,顶着灼灼骄阳,我慕名来到光明胡同。下了公共汽车,横穿马路,映入眼帘的气象果然不凡,绘有牡丹和松鹤图案的大型彩色壁画分嵌在胡同口两侧的墙壁上,路口摆设齐整的盆花将我拥入街中,但见路面洁净,绿荫掩映;沿路花池,鲜葩点点;假山喷泉,葱茏草坪;小巧石凳,老人摇扇,玩童绕膝,倒是别有一番雅趣。我注意到,在这条不甚宽敞的街面上,便民服务却搞得颇有起色,副食店、鲜肉店、电器修理部,还有一个书刊社。一程走来,所到之处,无不透溢着温馨,清爽怡人。
然而,谁曾想到呢?几年前的光明胡同竟是一条“晴天满街土,下雨满街泥”的“龙须沟”。共建活动开展后,第一件事就是治理脏乱,大搞环境卫生,干部、战士、职工、学生一起投入义务劳动,一个多月,光明胡同便焕然一新。一对瑞典的年轻夫妇来京旅游,看到光明胡同这样美,表示下次再来,不住旅馆,要住光明胡同。
“光明”的容颜变了,“光明”出名了,光明人向更高一层迈进。这里居住的大都是普通市民,没有政府的高官要员,但思想境界却很高。
文化活动站前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的“光明意识”引起了我的兴趣。“光明意识”,要求居民有“光荣感,责任感,义务感的群体精神”。年逾古稀的居委会李主任对我说:“凡是尽义务的事,找谁谁都来,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单是去年植树节那天,胡同老老少少就有800多人走上街头,修路翻地,植树种花。”
来到居委会,刚巧赶上修房。几个居委会的老大姐忙里忙外地张罗着。李主任指着其中一个长者介绍道:“他是43号院的王成林,建筑材料厂的大夫。修房子的事就是他帮着联系的。”王大夫是抗美援朝的二等残废军人,如今已60有余。看到居委会办公条件差,王大夫主动提出联系修房。为此,他跑了8个地方,费了不少周折,终于搞到了便宜的材料,人也请来了。分文不取,图的什么?王大夫放下手里的活计,温和地说:“众人捧柴火焰高嘛,光明胡同搞得这样好,多亏了几位老大姐。她们为大家,大家心里也得有她们。”言辞间充满了真挚。
正是共同的荣誉感,彼此的信任感,将光明人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光明胡同早已不成新闻。修鞋个体户王珍夫妇、裁剪师傅张培申,每次活动站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他们都主动参加,义务为群众和部队修鞋500多双,裁剪衣服50多件,并将技术传授给部队战士。拉平板车的个体户刘保利,在帮教小组的帮助下,由后进变先进,居委会或是邻里乡亲有事要车,随叫随到,从来不收钱。椅子胡同9号院有一对七八十岁的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大院居民自动结成互助组,照料二老。胡同实行门前“三包”,包杂草管理,包花池浇水,包社会秩序,虽是尽义务,但每户居民都认真负责。去年7月,福州代表团来参观,看到一个5岁的小孩在浇花,问他:“你为什么浇花?”他回答说:“这是我家的门前‘三包’呀。”
一阵紧锣密鼓,从文化站的方向远远传来,这是老人们的京戏活动开始了。4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坐满了老者,站长将坐在前面的一位老人介绍给我。白色短衫,面貌清癯,他就是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宗义先生。为了解决活动站的经费和设备,去年8月,李老先生带着全家在长安大戏院义演两场,将收入的近2000元全部捐给了文化活动站。
整个下午我接触到的都是些老人,就是眼前的这位文化站站长也已是70多了,退休后自愿要求管理文化站,一忙就是一整天,用李主任的话讲:“我们这些人现在比上班那会儿还忙。有时候累了,也想不干,可又实在舍不得这些居民。”
是的,光明胡同是美的,美在人。
夕阳西下,我告别了光明胡同。小巷深深,这条古老的胡同在薄暮的轻笼下,又在悄悄地蕴育着平凡和无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