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团结战斗 玉汝于成——学习任弼时同志善于团结同志的领导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4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团结战斗 玉汝于成
——学习任弼时同志善于团结同志的领导艺术
萧克
我在任弼时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几年,以后又听别的同志称道他的领导作风,我感到善于团结干部一道工作,是弼时同志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到湘赣苏区后,是苏区的领导和团结的核心;二、六军团会师后,又成为两个军团领导和团结的核心。二军团和六军团来自两个不同的苏区,会师以后,能够成为团结的模范,正如贺龙同志所说“要怎么走就怎么走,要怎么打就怎么打”。一方面当然是在敌人追剿的情况下,团结战斗是两支队伍的共同要求,但另一方面,和中央代表任弼时及二军团领导人贺龙、关向应等同志互相尊重,善于团结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两军会师后,在全国红军大转移的情况下,二、六军团能较顺利地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以后又顺利地完成长征的任务。
任弼时同志善于以党的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来教育干部,按党的组织原则正确处理同志关系。二、六军团会师前,由于原湘鄂西的领导夏曦同志,执行第三次“左”的路线和政策,肃反扩大化,部队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遭受破坏,不少同志被错误地处理。任弼时和两军主要领导同志商量后,经中央同意,初步地批评了第三次“左”倾路线下的一些错误政策,重新使用一些同志,并且改组了原湘鄂西和二军团的领导机构,加强了二军团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使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执行新的战略机动,即向湘西地区出击。那时,他认为各地红军虽然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但是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无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仍然是矛盾重重,红军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获得新的发展。特别是土地革命,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红军走到哪里,只要打出土地革命这面旗帜,就受人拥护,不仅可以保存,而且还会扩大。所以我们在湘鄂川黔时,一面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一面在根据地内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各级政权及地方武装等工作。我们长征到黔东的石阡时,中央根据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要求,提出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政策,任弼时同志很快采取行动。在黔西的盘县时,总司令部提出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到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的建议。任弼时同志认为红军要抗日反蒋,北上是大势所趋。由于弼时同志能从政治上、战略上及时地把握大局,并教育干部认清形势,使大家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的前途,自觉地按照中央的正确方向行动,所以常能化险为夷。这是一个高级领导人能够率领千军万马,信心百倍地团结奋斗的首要条件。
在领导方式上,任弼时同志很重视集体领导。六军团从湘赣出发时,他是军政委员会主席。在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时,省委和军委分会先后建立,这样,使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并进。凡是重要的问题,大都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即便在很紧张的情况下,也是尽可能集体讨论,或是由主要负责人交换意见后才决定。在讨论决定问题之前,他总是多方收集材料,有时是自己动手作调查,所以在集体讨论时,他能够对敌情和社会情况提出依据。在紧张的战争局面下,他为了调查研究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他的高度责任心使同志们叹服不已。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他很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先下定语,作结论。一经集体讨论决定后,大家都得照办。
弼时同志平等对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在平时或在会议上,也不管是别人说话唠叨甚至言词激厉,他总是耐心地听,让人把话说完,不轻易打断别人。他坚持原则而不激动,议论不多而思虑周详。一边倾听,一边思考。不熟悉他的人,以为他城府很深,然而,当他考虑成熟以后,便“城门”洞开,如见肺腑,令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对有错误或缺点的同志,他经常采取耐心的启发,使人自觉;有时严肃批评,但态度诚恳,分寸恰当,决不轻易指责,或者声色俱厉地扣大帽子。
在湘赣时期,有位军队的同志,在工作上有差错,按“左”倾路线时期惯用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习惯,是理所当然地要被扣上大帽子的,但弼时同志还是循循善诱,启发他自觉地认识错误,继续团结他一道工作。夏曦同志的错误受到批评后,任弼时同志还是让他参加领导机关的工作,任军分会委员、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任弼时同志这种善于团结,耐心教育干部的好作风,得到广大干部的衷心拥护,但是在当时流行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气氛下,有同志说他是“有教育精神而无斗争精神”。这当然是片面的。因为教育与斗争,是对立的统一,其目的是为了弄清是非,提高思想,使同志自觉地改正错误,声色俱厉地“残酷斗争”,如果不把道理讲清楚,不让对方说明情况甚至申辩,打击虽然无情,但认识不见得能提高,结果,不是压服,便是使人背上包袱。相反,坚持原则,平心静气地说理,启发别人自觉,效果适得其反。在革命内部的同志关系上,我们只应该是以说服教育为主,即使必要的斗争和处分,仍然应当说清道理。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弼时同志身上,体现非常突出。可惜,在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个传统被破坏了,无限上纲的坏作风横行,使同志之间,产生许多裂痕,带来许多后遗症。
在《任弼时选集》出版的时刻,我谨就弼时同志善于团结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谈一点亲身的感受,以纪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任弼时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