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蟋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4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蟋蟀
黄裳
中国的动植物学似乎不甚发达,成千年来为读书界奉为经典的似乎只有一部《尔雅》。此外,在子部“谱录”类也点缀着一些有关草木虫鱼的小纪录,大抵是观赏的用意多,并说不上什么认真的观察、纪录,更不用说是研究了。在这寥寥可数的书册中间,要数记蟋蟀的最为热闹。我曾见过一种《促织经》,是明代前期的刻本,说是贾似道的原著,这当然是靠不住的。看原书正是一种“坊本”,是书商的托名,借了历史上玩蟋蟀头号名人的招牌以广招徕而已。此外还有什么“王孙经”、“功虫录”的名目,看那编著的方法,也和“菊谱”之类差不多,只是将各色蟋蟀一一给予封号,如大将军之类,虽然也详细列举形状、色泽,有时还注明份量,但都并非学术性的调查报告,不过是赌徒自我欣赏夸饰的说明书而已。
贾似道不愧为玩蟋蟀的名人。他在半闲堂上的表演是几乎尽人皆知的了。人们说南宋的小朝廷就是断送在这位“蟋蟀相公”之手的,也并非毫无根据的说法。这以后,玩蟋蟀的风气并未就此消歇,据说后来又有许多皇帝深喜此道,蒲松龄的名作《促织》就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据说故事出于明朝,倒不是凭空捏造,明朝大内所造的极为精致的蟋蟀罐至今还有遗存,就是一种实证。当然聊斋的故事是经过了虚构的,也正因如此,才更深刻、沉痛,为读者所不忘。
这些都已是老话了。《聊斋》以后好象也不曾出现过什么耸人听闻的有关蟋蟀的故事。不过前两天报上记载的上海有数以千计的人跑到上海县七宝去捉蟋蟀,因而踏坏了大片菜田的新闻却在告诉我们,这种历史悠久的习俗并未风流消歇。那么多人去捉蟋蟀,而且在市区还出现了蟋蟀的交易市场,市场还有合法与不合法的两个。贩卖蟋蟀的人也采取了大批收购、择优分级的办法。一头够格的蟋蟀定价是100元,当然这还不是极品。
有谁肯花100元去买一只寿命不过几个月的小虫呢?这是不难推测的。这样的蟋蟀是被看作赌输赢的赌注的。既然如此,那么不是100元,就是更多一些也毫不奇怪了。
本来,人民的爱好是多方面的,养花、养鸟,只要对社会没有危害,本不必多事干预。不过什么事都有一种界限,一旦逾越了,事物的质就要变了。小孩子时期玩过蟋蟀的人大概很不少,可是由此而成为赌棍的并不多,不过这种恶性发展的趋势是不能不注意的。正如过去有许多讲蟋蟀的书,却并未因此而导致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反而总是走到“玩物丧志”的邪路上去。这种例子盖不只罗盘看风水,火药造花炮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