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一双母子企业,两种管理形式,近距离对比,反差尤其鲜明,它告诉人们,企业——不脱“旧壳”难搞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双母子企业,两种管理形式,近距离对比,反差尤其鲜明,它告诉人们,企业——
不脱“旧壳”难搞活
本报讯 据湖北日报9月21日报道:1986年4月,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撞击下,鄂州市服装厂裂变出一个新的合资企业——鄂州市制衣有限公司。它由三方参与:香港溢达公司与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合资经营,鄂州市服装厂出租厂房和输出劳务人员。这就在一个企业里形成了两种管理形式的对峙、比较。有限公司的用工全部是合同制,分配形式以计件工资为主,生产、质量、技术等各项管理,基本上采用香港企业的管理方式。留下来的服装厂(简称老厂),在管理上虽有某些改革,但基本上没有脱去旧壳。结果令人震惊:今年1至8月人均产值和利润,公司分别是10064元、1214元,而老厂却只有5375元和275元。
工资:两种不同的悬殊
有限公司实行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是,根据工人完成的合格产品(或部件)数量,按计件单价支付工资。它不承认工人原来的工资级别,谁多劳,谁就多得,少劳少得,彻底打破了“大锅饭”。
老厂实行级别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少数实行计件,结算也只对班组不对个人。因此,实际上还是在吃“大锅饭”或“二锅饭”。
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使工人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比较。公司工人的工资悬殊大了,一个2级工,最高月薪达到240元,最低的只有55元。老厂工人的工资,同一级别差距不大,不同级别也存在悬殊:一个8级工无论干不干活,干多干少,每月不少于130元;而一个2级工无论怎样卖力,也不过70元。同是悬殊,公司在“奖勤罚懒”,而老厂实际在“奖懒罚勤”。再拿公司与老厂相比,原来同吃一锅茶饭的青年人,公司的人均工资要高出将近一倍。怨谁呢?人?自己?命运?管理制度?
辞退:49比0
公司和老厂劳动生产率悬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制度的不同。
有限公司的员工包括港方经理在内,无一是“铁饭碗”,工作平庸、技艺不精、违反劳动纪律和不负责任而导致事故,都有可能招致辞退。事实上,公司在一年多内,已辞退了49名员工,其中有12名香港员工。而老厂却无一辞退。非但如此,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公司辞退的员工中,有2名正式工,按照辞退的寻常意义,这2人就得回家待业。可是辞退正式工,目前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禁区。怎么办?最后只好折衷:将2人退回老厂,工资级别降1至2级。
一方不得不辞退,一方又不得不收留。有限公司的香港员工是雇佣的,被解雇的人接到通知后,没人吵闹不说,还工作到最后一个小时,把工作交待得清清楚楚才离开。而我方的职工被辞退后,又哭又闹,纠缠不休,甚至有的以死相要挟。在这里,雇佣者却比以“主人”自居者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该作何解释?
质量:钢性与弹性
先看一组对比数据:出口衬衣半成品返工率,公司低于5%,老厂高达20%。
是工人的技术差异造成的吗?不是。老厂工人平均级别4级,而公司绝大多数是青年工人,平均级别不到2级。老厂反而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
设备的优劣确实存在。然而,产品质量问题,决不仅仅是技术、设备问题,管理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制一件成衣,50多道工序。为了做到合尺寸、无跳针、线头、污迹和色差,公司除了从上到下建立质检体系之外,还实行全员、全生产过程的质量经济责任制。它最厉害的一招是,下道工序不准做上道工序的不合格产品,否则,按造成损失的30—50%赔偿,情节严重的还要开除。每道工序有记载当班工人产品质量的工票,谁出的质量事故,一查工票号码便知。老厂呢?一是只有后检验,缺乏对各道工序的严格检验,更不是象公司那样人人都成了质检员。二是质量责任不清,处罚不严。今年1月,老厂生产一万多件出口全棉衬衣,由于洗水没干就装箱,结果途中发霉,被外商索赔。这样重大的质量事故,仅以“接受教训”了之。然而,公司出了质量事故,处罚是严厉的。香港两名职员,裁剪一批服装弄错尺寸,造成损失,结果被辞退。差距在个“严”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