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古老的叶赫 青春的光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古老的叶赫 青春的光彩
本报记者 沈纯
我们冒着盛暑去访问我国第一个满族乡——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
古老而美丽的地方
提起叶赫这个名字,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叶赫那拉氏的祖先——海西女真人建立的“叶赫国”。如果我们能把历史的摄像机推回到400多年以前,那么,我们会看到“叶赫国”的雄伟城郭;也许会看到清高宗皇太极那位贤德的生母、14岁的孟古格格怎样羞答答地走出城郭去嫁给那位英武卓绝的努尔哈赤;还会看到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战争中的刀光剑影……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历史陈迹早已荡然无存。
汽车从梨树县城出发,经过四平市,便逐渐进入山区,行约40多公里,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块开阔的谷地。这儿庄稼特别繁茂,山上果树结实累累,一排排青瓦红砖的新房掩映在绿树之中。转山湖水库在群山环绕中,如同一面光洁照人的镜子,把四周的山色辉映得更加秀美。
这就是叶赫满族乡。
一位满族老人的话
转山湖的清晨,空气凉爽而清新。我们踏上一片洒满露珠的草山坡,老远看到一位胸前飘着银须的牧牛老人。赶忙走过去与他攀谈起来。老人73岁了,腰身挺拔,耳聪目明。他说,他从未离开过叶赫。解放前,他给地主放牛、扛活,挨饿受气不说,连双护脚鞋也未穿过。解放后,他给生产队放了20年猪,虽然尽心竭力,可也老过穷日子。这两年老人生活好了,自己养了7头牛,一年可得2000来元钱。“吃喝好,儿女孝顺,这叫老来福”,他高兴地说:“到村里来看看吧,那些破草房没有啦,家家真个都是外头溜溜光(指新瓦房),屋里亮堂堂,座钟挂表响叮当!”他快乐得似乎吟唱起来:“青山清水青石板,半工半读农民家,满族乡人多满足……”
这位名叫王文正的满族老人的话,使我想到,一个历经苦难而到暮年才获得幸福生活的人,大概是容易满足的吧;满族乡人是否真的满足了呢?
自强不息的叶赫人
叶赫是有名的“红果之乡”。我们先去看了果园。满山的果树,不只有山楂,还有苹果梨、海棠和一种名叫“123”果”的新品种果树。压满枝头的果实,令人垂涎。年轻的乡党委书记任国栋告诉我们,自从满族乡成立以后,叶赫人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建设家乡的热情。耕地少,就利用山多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很多人申请经营果树,现在全乡有果园400个,各种果树80多万株,比1981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大部分是个体承包的。不少人家仅此一项,每年即收入万元。
山下,一个与果树生产配套的水果罐头厂,每年可消化500吨水果。任国栋说,他们还准备办山楂晶厂。
叶赫人最感骄傲的是他们的全鸡罐头厂。据说,目前全国生产全鸡罐头的工厂只有三家,叶赫就是其中的一家。两年前,这位曾经当过物理教师的任国栋,为了发展养鸡业办罐头厂,带上两名技术人员跑南闯北,到处求专家,学技术,弄设备,真是屡经波折,吃尽辛苦,终于在去年3月试制全鸡罐头成功。这个厂有一套现代化的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全鸡罐头4000个,可获纯利6000多元。群众管这个厂叫“龙头”,“龙头”抬起来了,带出了3个孵化厂、1个羽绒褥厂,还使养鸡专业户如龙身一样跟着腾跃起来。我们访问了几个养鸡专业户,永和村六队养鸡专业户杨福林一谈起养鸡来便滔滔不绝。据说,他去年开始养鸡时,老伴不同意,怕鸡瘟,他硬是捉来300只雏养起来,全活了,40多天就养到罐头厂需要的分量——二斤半,净赚360多元。这下老伴乐了,主动帮他干。今年他索性把车卖了,一垧多承包地也退了,又把在大连当工人的儿子叫回来,扩大投资,全力养鸡。他养了400只种鸡,孵雏、育肥、卖种蛋,到今年底,可净赚12000元。
农民弃耕养鸡会不会影响土地的投资和经营?任国栋同志说:“不会的,事实上我乡的土地经营也正在向专业化发展。农民热爱土地,舍得投资,平均每垧地产粮25000斤以上,比1981年也翻了一番。”
叶赫乡的领导人雄心勃勃,他们计划明年要发展400个养鸡专业户,办好10个乡镇企业,还要在60%的耕地上使用地膜和塑料大棚育苗。任国栋说:
“国家从各方面扶持我们,叶赫人也必须自强!”
勤奋好学的精神
满族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民族。今天,叶赫人那种孜孜不倦学习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我们访问的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书、报、杂志,主人还要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一串他读过的专业技术书的书名。他们说,要发展商品生产,可不能象过去那样光使蛮力气,还要靠科学技术。乡政府鼓励并设法为农民创造学习条件,今年已四次请专家讲课,开展技术咨询。
古老的叶赫正萌发着一种巨大的动力,向富裕、文明的路上迅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