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普陀历史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8
第8版(副刊)
专栏:

普陀历史的另一面
史莽
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洛迦山,在东南一带很负盛名,这次有缘去游览了一下,确实感到新鲜。我久住西湖边,平日看惯西湖,只见湖平如镜,游船点点。普陀山却是东海一千多个岛屿中较大的一个,站在山头上向外海看,只见大海浩瀚,海上大小列岛浮于海面,有如大陆下沉而未尽,又如海底上升而初出。南天门外,巨石排空;千步沙头,大浪淘沙,都是特有的海岛风光。普济寺前的多宝塔,是元代的珍品。法雨寺中的九龙殿,是明初的杰作。这些都是可以独步江南的古建筑。稀有的鹅耳枥,千岁的大樟树,也都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谈起普陀山的历史,历代志书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求得观音像,乘船返国。船到达普陀洋面,触到新螺礁,不能航行了。慧锷向观音祷告:“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祷后不久,这船居然又启动了,直达普陀山的潮音洞下停住了。慧锷于是登岸,靠了当地居民张氏的帮助,建庵供观音像。这庵就叫“不肯去观音院”。
这是传说,真假我没有考证,不敢妄说。不过唐宋年间,日本来中国的“学问僧”确也不少。唐末有位日本名僧惠萼,曾三次来中国,第二次曾携本国的桔皇后亲自绣制的袈裟送往五台山,倒见于记载(见《日中文化交流史》)。此惠萼与创建“不肯去观音院”的慧锷,异字同音,时代又接近,不知是否同一人?如果是的话,倒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是普陀山历史的一面,历史还有另一面。
就在“不肯去观音院”左前方百步之遥,在潮音洞的上方,海岸滩头的乱石丛中,我发现了一块久经风化的漶漫不清的摩崖(如再不保护,所刻文字将完全看不清了)。细认许久,总算把多数文字认出来了。大意是:
“明嘉靖癸丑季……
副使李文进参将
俞大猷都司刘恩
……灭倭于此
原来这海岸滩头是剿灭倭寇的古战场。明嘉靖后期,日本来的倭寇十分猖獗,浙江、江苏、福建等省沿海各地备受涂炭,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癸丑”是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攻陷昌国卫,普陀山也深受其害。胡宗宪《筹海图编》中有一则关于当时普陀山的记载,大意是:倭寇盘踞普陀山,参将俞大猷潜遣奇兵,派百户邓城,武举火斌、黎俊明等偷袭倭寇,大胜,收复普陀山。十天后,附近各岛倭寇全力攻普陀山,邓、火、黎诸人都壮烈战死。
这是普陀山历史的另一面。
历史是全面的,不能取一面而弃另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