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海外谈艺感慨多——访钱君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8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海外谈艺感慨多
——访钱君匋
钱宁文 苗地图
钱君匋,书画篆刻家。30年代即以书籍装帧而知名,曾为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等著名作家的许多作品设计过封面。去年秋季,他应邀赴美讲学,向西方听众介绍中国传统的书画篆刻艺术。
记者:听说,您在美国各大学讲授中国古老的篆刻、绘画和书法艺术时,很受欢迎,大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许多听课的人因为找不到座位而不得不坐在地板上……
钱:来听课的人的确很多。象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课时,每次教室都是满的。听讲的人有学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教授,还有工友和社会上的名流。我做示范时,许多人恐怕看不清,干脆都爬上了台子……我先讲篆刻,用了三个小时。通过放幻灯,将篆刻艺术的源流变化简要地介绍一下,然后,具体讲解篆刻时的字形、排列和刀法,并当场以凿印刻法刻了一枚“有朋自远方来”。课讲完后,很多人不肯走,围上来,有的还拿出自己刻的印章来请教。下一次,讲绘画和书法,同样是先放幻灯,后做示范。我那次画了一幅“芭蕉梅花”和一幅“芙蓉花”,学校要求收藏一张,我就把“芙蓉花”送给他们。还写了一幅六尺草书对联:“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写完后,也是很多人围上来,不肯走,要我写字留念……
记者:真没想到,在美国竟会有那么多人爱好中国古老的书画篆刻艺术,而且热情如此之高。
钱:他们爱好是爱好,但这里面更多的恐怕是好奇。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表演刻印章,他们是难得看见的。我80多岁了,又有眼疾,篆刻的时候要带上七倍的放大镜,可他们看见我在石头上刻字,手一点不颤抖,劲道还很足的,都奇怪得不得了。
记者:您是说,他们赞叹的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超精妙?
钱:这次在美讲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艺术所知甚少。他们倒是很想了解,听课都很认真,但有许多东西听不懂。我讲完篆刻,就有人来问:刻印章为何不用机器呢?对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他们也感到难以理解。至于书法欣赏,对他们来讲,更是如观天书了。
记者:如此看来,轻易就将中国艺术或文化在西方所引起的一点好奇性的赞赏热情形容为“轰动”,并以此而沾沾自喜,四处夸耀,有时真是挺滑稽的事情。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东方艺术想在西方寻找知音怕是不太容易吧?
钱:这里就有一个对自己民族艺术宣传的问题了。在美国,讲到东方艺术,一些人先想到的是日本,然后是台湾,最后才会想到大陆。有的甚至只知有日本,不知有中国。难道中国的书画艺术就那么不如日本吗?显然不是。但是,日本在宣传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他们出版了大量印刷精美的画册来传播自己民族的艺术,而且,一出就是几十本一套。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民族艺术的宣传就太不重视了。当然,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西方人的褒贬,但我们应当有气魄让全世界都能了解和欣赏我们民族古老的艺术,这也是一种“对外开放”。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