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安危系于改革——长江防洪建设的观察与反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安危系于改革
——长江防洪建设的观察与反思
新华社记者 刘敏 张松青
汛期终于过去了。洪水、防洪抢险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引起深深的思索。
半壁河山大患未除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治水保民。
1949年6月,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新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指挥上海军民奋起抗洪。嗣后,以荆江分洪工程为先导的长江流域大规模防洪建设拉开了序幕。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在把长江防洪大堤誉为“长城第二”并不过分。3600公里干堤、近3万公里支堤,历年加高加固的土石方量达3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全流域每人10立方米;著名险段荆江、九江、铜马、无为等处大堤高程,已超过1954年洪水位1—2米,荆江大堤堤身最高达16米,面宽8—10米,真是不是长城胜似长城。
长江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
洪水峰高量大、河床宣泄不畅是长江洪灾的成因。为泄洪,长江给自己造就了诸如洪湖、洞庭、鄱阳等众多的湖泊调蓄洪水,这些天然“水库”对长江举足轻重。
今年洪峰涌来时,记者在洪湖竟看不到江水入洪,昔日“浪打浪”的洪湖成了“草打草”,洪湖及其以下8000平方公里的通江湖泊与长江的“脐带”已完全断掉了。据统计,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洪水入洞庭的流量减少48%,占长江干流洪水流量的比例由60%降到30%。洪道如此,湖内更糟。由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每年有1亿立方米泥沙沉入湖中,大片水面为洲滩取代,西洞庭已变成了农场,调蓄洪水能力由283亿立方米减少到174亿立方米。
近40年来,人们侵占了长江近1万平方公里的洪水调蓄面积,几乎等于我国4大淡水湖现有面积的总和。长江被激怒了,洪峰不大水位高、平水之年险情重是80年代长江洪情的特点。长江中下游的堤防标准是根据1954年的水位制订的,现在湖北省枝城以下37处主要的水文站,有17处刷新了这个纪录,尤其是洞庭湖区,1954年水位已成了常遇水位,不能作为防洪标准。1983年长江入洞庭水量只有1954年的一半,一些地方水位却高出1954年2米多。
一位“老水利”慨叹,我们堤防加高的速度赶不上水位壅高的速度。就水位而言,我们能防20年一遇洪水,如果就洪峰流量来说,堤防的能力只有5—10年一遇。洪水依然是长江流域的大敌。
居危思安水患难消
记者沿江所见所闻感到,水情固然可怕,一些地方居危不思危、人为构成的威胁更是触目惊心。进入荆江分洪区,沿途车水马龙、沟渠纵横、人丁兴旺。这里的人口由1954年分洪时的17万人猛增到近44万人,分洪时需要转移27万之众,该是多么大的工作量!该耗费多少人财物力!分洪区是大水压境时,局部保全局的最后一招,由于防洪建设与经济发展脱钩,国家投资、群众投劳花上亿元建设的荆江分洪区现在反倒成了防汛斗争中一个沉重的包袱!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精华所在,工业产值和粮食产量都占全国的40%以上,然而,记者却发现许多怪现象:西南重镇重庆今年防汛没有工程措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被称为“不设防城市”;许多干部包堤包段的责任状上只包备料抢险,大堤冬修、清淤扫障却没人包,防重于抢、平战结合的观念并未真正落实。
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县境内的南线大堤,全长22公里,是湖南省洞庭湖区在荆江分洪区开闸蓄洪后的最后一道防线,1954年以来整个大堤没浸过水,部分堤段的堤脚受冲刷严重,需要加固。由于堤在湖北,受益的却是湖南,管堤的没积极性修堤,受益的又不能修堤。湖南的同志说,如果荆江分洪,洞庭湖头上54亿立方米水就靠这道堤挡着,我们平时无法修,汛期来不及修,一旦溃堤,湖区600万人、800万亩耕地将如何是好?类似问题,记者一路上看到20余份口头、书面报告,一些以湖为界、划江而治的地县乃至乡村,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堵支截流、或围湖填滩,扯皮纠纷不断,不少防洪的“结合部”成了“不管部”。长江一方面防洪保安迫在眉睫,一方面开发利用百业待兴,流域的综合管理部门缺乏权威,洪道划界定桩迟迟未搞,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九龙治水”,关系没有理顺。在赣江下游,记者看到3公里长的洪道上,航运部门筑潜水坝5处,壅高水位便于通航。长江沿岸许多新建的港口码头伸入江中,防汛部门说,现在是老障未除新障又起。一些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现在大家不算洪水账,不算全局账,难道非要洪水来算总账不成?
水情民情变了,防洪建设再不能老是“慢三步”,长江流域长治久安不能单靠哪一个工程,哪一个部门,靠的是全流域3.5亿人民众志成城,靠改革推动长江的综合治理,这才是根本出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