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九龙关前的兴衰冷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九龙关前的兴衰冷热
新华社记者 蔡东士 蒋顺章
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九龙海关建立至今整整一个世纪。在这百年的历史中,记载着中国经济由长期闭关封锁、停滞动荡到近几年开放搞活、繁荣稳定的巨变。九龙关前的兴衰冷热正是这历史的印证。
飘扬着五星红旗的罗湖桥头,矗立着雄伟壮观的十层联检大楼。这里是九龙海关旅客出入境的主要通道,人流川流不息。九龙海关一年出境客由1979年的540多万人次猛增至现在的2300多万人次,占全国出入境人数的一半。
他们大多由罗湖桥进出。熙熙攘攘的人流,在不同的年代进境携带不同的物品,人们不难从中发现内地经济发展变化的轨迹。60年代初,我国内地经济生活困难时期,为接济内地亲友,港九同胞携带大量的面粉、大米甚至晒干的饭团入境,以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复苏,他们带入的食品逐渐变为罐头、奶粉、鱼干、高级糖果等。一位在这里服务27年的女关员说:这是内地经济的一个窗口,我们站在这里就看到了内地经济的变化。入境旅客60年代带粮油食品,70年代带衣服布料,80年代带家用电器,这都是变化的特征。
联检大楼门外,旅客进出分流,秩序井然。开放之初,这里常聚集着从各地赶集接客的乡亲。他们扛扁担,带网袋,翘首等待。“财神”一到,众星捧月,大包小包争着提,抢着扛,一片拥挤与忙乱。这一幕幕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今日入境者不少轻装简囊而来,显得十分从容。迎客者只凭双手相迎,轻松自在也带几分自信。等候在这里的大小汽车,很快就把他们送到各自的目的地。
我们见到刚过境的香港同胞何先生时,他手挽着妻子,肩挎一个尼龙旅行袋。妻子则只提个精巧玲珑的女式手袋。他们俨然一双度假夫妇。何先生说,他们此行是往潮汕探亲。他在近40年的岁月中多次进出罗湖桥。过去进关入境总被随身携带的准备馈赠亲友的“洋货”累得腰酸腿痛,汗流浃背,友人称他为“运输队长”。上次探亲前,他打电话询问潮汕的亲戚需要什么东西。亲戚说,就带香纸巾吧。何先生大惑不解,依嘱带了几大包香纸巾进来。那位亲戚在设宴为他洗尘时解释说:“你不好意思空手来,我们又不缺什么,就只好请带香纸巾,大家饭后分着用吧。”一桌人相视大笑。
往日,旅客入境时带得多,出境带得少。今日我们在出境联检大厅,看到返港的旅客,带着内地产的丝棉被、纺织品、药材、土特产、工艺品和电风扇等出境,与入境联检大厅的情形相比,似乎物品更为繁多。一位用小行李车拉着丝棉被和毛巾被进入大厅的香港老太太说:这些内地货质量好,一条毛巾被比香港便宜几十元,一床丝棉被便宜几百元。我们喜欢买,亲友也用这些相送。
货运最繁忙之处,要数文锦渡。这是九龙海关车辆出入境的主要通道。从海关办公室大楼鸟瞰,只见通往文锦渡的几条马路,车流滚滚。海关监管车场和紧靠深圳河的公路上,集装箱车、冷冻柜车、大卡车、小型货车应有尽有,红的、绿的、蓝的耀眼得很。车箱上分别用中文、英文漆着各家公司、工厂和集团的名称。这些名称表明它们来自香港、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横跨深圳河的两道双线水泥桥上,排成长龙的汽车正缓缓地出境、入境,两座大桥的汽车流量,已达到每天8000多辆。目睹此情此景,谁能想到实行对外开放以前,这里只有几间房屋、铁棚和一座木桥。每天只有少得可怜的丁点货物过桥出境。货物靠人工搬运……
文锦渡与罗湖桥,沟通着中国大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这里的兴旺活跃,与中国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关系的扩大步步相随,同步发展。伴随着这个进程,从1979年起,九龙关各口岸进出境运输工具辆次以每年递增30%的速度猛增;1986年由海关兼管的进出境货物达749万吨,等于1979年的五倍,今年上半年这两项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和44%。
九龙海关管辖的蛇口海关是随着蛇口工业区的崛起而诞生的新口岸。站在这里,扑入眼帘的是一派崭新的景象,飞翔船在蔚蓝色的海面上紧贴浪尖奔驰而来,新建的检查楼、办公楼屹立海边。衣冠整洁的关员在紧张工作,现代化的检测、查询仪器在运转。进出关口的人们在追赶时间,来去匆匆,许多人的行李简单得几乎只是一只公文包。海关的人员说,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的干部常来常往于蛇口与香港,按规定一个季度可携带一件免税高档家用电器入境,但他们个人都不享受这一条待遇。免税品由工业区统一购进和分配。
翻开蛇口海关的记事本,每一页、每一项都令人振奋。1979年蛇口海关筹建之初,蛇口工业区也正开始兴建,这里一年的进口物资只有400多吨,有进没有出。1980年,工业区建设加快,进口货物达4000多吨,并且有22吨的物资出口。初期的出口虽少却充满希望。到了1986年,这里进口货物达80多万吨,出口40多万吨,速度惊人!今年又有大幅度的增长。货物有进有出,双向同时增长,这是我国崭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一切,就是展现在九龙关前的我国近年经济发展的历史。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