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已到急起直追时——广西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已到急起直追时
——广西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评述
本报记者 郑盛丰
“经济落后的广西,正面临着一个迅速振兴的好契机!”今年夏天,广西数百名专员、市长、县长和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工商、供销、农行、乡镇企业等部门负责人,聚会在广西较发达的玉林地区,研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大政方略,得出上述结论。根据是:城市与农村的改革正日趋融合,顺着城乡结合的改革潮头急起直追,可望克服广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不良”,进而有可能迎头赶上。
这不是空想。现实生活已提供了事实。
广西急切地寻找振兴农村的出路时,眼睛向外,看到的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阜阳模式……
如今,眼睛向内,广西惊喜地发现:类似的模式,广西也有!
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市,就明显具有“流通先导,四轮驱动”的特色。所谓“四轮”,指乡(镇)办、村办、联办、户办四种形式的乡镇企业。几万个乡镇企业一起“驱动”,把乡镇企业总收入从1980年的7000多万元迅速提高到去年的2.6亿多元,居广西各县市之首。在流通领域,玉林市形成了十大专业市场,5万多农民购销员活跃其间,大显神通。去年玉林市的一亿多公斤香蕉,就有60%是这些农民运销员运销出去的。玉林市福绵乡能成为广西最大的成衣加工专业乡,吸收了80%的农户和劳力,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多元。这也与能干的农民推销员分不开。这里加工的成衣进入10省市,每天仅进入广东的就有10万件。在改革年代中日渐形成的商品生产大军与商品流通大军联成一体,玉林市便生机勃发了。
象玉林市这样初具某种发展模式雏型的地方,在广西还可以举出一些。
当然,重要的不是概括出某种模式,而是寻找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
目睹玉林的变化,广西各级领导从中有所领悟:坚持改革就有“模式”,立足于发展生产力就有出路,进而走向中兴。
具有光荣历史的百色地区,正在建设“九种一养”的十大商品基地。这里人均17亩的山地面积,是发展种养商品的最大优势。作为山区拳头产品的芒果、八角、茶叶、刺梨、山楂等,随着城市的消费、加工、外贸出口能力的增长而将获得广阔的市场。据估算,十大基地建成并进入盛产期后,全地区农业人口可望每年人均增收400元。目前,全地区已有36万农户积极投入十大基地的建设,占总户数的68%。其中有些农户,已率先致富,象百色市的三相屯,就靠种八角实现连续4年户均收入万元以上。
作为全国十大贫困片之一的河池地区,也不再安于现状。这里丰富的山区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与逐渐兴起的乡镇企业相结合,劣势可以变成优势。为了推进和扩大这种优势,这个地区及其所属各市县的乡镇企业管理机构不叫“局”,而叫“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副专员、副市长、副县长兼任,由此可见河池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心。事实上,这里乡镇企业的触角,已开始往边远的山寨伸延。如在史称“有钱难翻”的南丹县,有见识的农民就利用山上龙须草为原料办厂造出优质纸浆,经销上海,效益可观。其中小场乡造纸厂去年产值150万元,由当地农民吸收进厂的100多名职工月薪100多元。兴办造纸厂后又激发了农民种植造纸原料龙须草的积极性,亩产值可达800元。
谈到贫困山区乡镇企业的勃兴及其效益,河池地区行署副专员罗士扬用两个比较来说明:去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相当于1984年的4倍;农民人均增收34元,是建国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他因此得出结论:山区的振兴,只能走商品生产这条路;而现在欣逢改革盛世,正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好时机。
确实,据记者与广西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感到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求变革求振兴的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人们渴求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来尽快改变广西的落后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