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阅读
  • 0回复

天津小站稻产区二百多个水稻千斤户丰产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01
第2版()
专栏:

天津小站稻产区二百多个水稻千斤户丰产经验介绍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
天津附近小站一带,在今年的爱国丰产运动中,出现了二百余户水稻千斤户(每亩产量千斤以上),这是我国历史上水稻的最高产量。为总结与推广这些丰产经验,本部特派粮食生产司副司长王志民、莫定森,率领工作组前往调查。兹将调查报告发表如下。其中各项经验希望展开讨论;并望各地区都仿照这样的办法,仔细地调查与总结当地的丰产典型经验,加以推广以便在明年普遍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天津小站一带,为华北著名的稻米产区。这一带共有一万九千余农户,九万四千余人,二十六万余亩稻田。解放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稻田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在过去日寇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一带水稻,每亩产量仅二百五十斤到三百五十斤。解放后的第三年,即一九五○年,有些村和互助组的水稻产量,平均已达六、七百斤。陈春述等五户,每亩水稻最高产量达到了一千斤。今年在爱国丰产运动中,这一带又发动了千斤竞赛运动。在运动中,有二百多户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一千斤。其中:宁河劳动模范刘长文,创造了我国水稻每亩丰产一千四百斤的最高纪录:张贵庄刘树德、小苗县玉田创造了每亩产稻一千三百斤的纪录。每亩产量一千二百斤的有二十八户,一千一百斤的有五十五户,一千斤的有一百一十四户。参加互助组、生产合作组的农民,每亩产水稻一千斤以上的,就有二十户。他们获得丰产的主要经验有如下各项:
要多施肥,而且要施在火候上
1、施肥充足。当地农民认为获得水稻丰产的主要原因是肥料充足。他们的经验是:应施多少肥料,就施多少肥料。既不过少,也不过多。肥料缺少,不能达到高产量;肥料过多,也会招致减产。同时,要在作物最需要施肥的时候,予以充分供给。施肥办法,要看土壤肥瘠,雨量大小,栽植密度和作物生长状况来决定。丰产户每亩地施豆饼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硫酸铔十五斤到二十斤。施肥少的,植株生长不良,减产颇多。在土质较差或地力瘠薄的田中,需多施肥料。杨金起有一块沙土地,过去不施肥,每亩只收二、三百斤。一九五○年施豆饼四百五十斤,看样子还不够充足;今年每亩施豆饼五百斤,产量达到一千斤以上。合理的施肥方法:在栽秧后四十天之内,分三次施肥,在栽秧六十天后,即不能再施肥。因为肥料种类不同,所以施肥时期和数量也应有不同。姜德玉在耖地后,施用二千二百五十斤人粪干做基肥;栽秧后二十天,施用一百四十斤豆饼做追肥;再过十五天,又施用
二十斤硫酸铔。他说:“施肥要看天气,因为今年雨水小,所以末后又上了二十斤肥田粉。如果今年雨水大,我这二十斤肥田粉就用不上了。”邹玉彬在栽秧七、八天后,每亩施二百斤豆饼,过二十五、六天,挠二遍秧时,施用一百斤豆饼做追肥;在三十七、八天,又上了一次硫酸铔追肥,每亩十八斤至二十五斤。水稻在各个发育阶段,需要不同数量的肥料,所以必须采取分期施肥的方法,才能适时、充分供给作物需要的养料。播种前所施基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培育地力,一是供给秧苗从移植、还苗到分蘖前所需用的养料。挠第一遍秧时所施追肥,是为了供给秧苗从分蘖到开花前需用的养料。这是水稻最需要肥料的时候,所以丰产农民多主张在四十天以内,把肥料全部施上。这是完全合乎科学道理的。施用追肥的具体时间所以有些区别,主要是考虑如何使肥效能继续赶上作物的需要。第二次追肥,以插秧后十五、六天施用为宜。姜德玉用人粪干做基肥,肥效可以持久一些,所以他在插秧后二十天才施第二次肥料。邹玉彬没有施基肥,而在插秧后七、八天,施了第一次豆饼;在插秧二十五、六天后,施了第二次追肥;第三次施肥时,正值水稻开花结实,所需氮肥很少,所以用了少量硫酸铔来补充。这一带的土壤中,缺乏氮素和有机质,所以把粪肥、豆饼和硫酸铔配合起来,分三次施用,是比较合理的。但在水稻生育后期,如果雨量太大,气温降低,水稻所需要的光热不能充分供应,氮素肥料就不能多施。在这种情况下多施氮肥,不但不能增产,株苗反而容易倒伏,以至减产。劳动模范王桂林用紫穗槐(紫穗槐为一种多年生灌木,用做绿肥可以增加产量,改良土壤)做基肥,已经试验成功。一九四九年,他在渤海区农垦管理局开会时,听说紫穗槐是最好的肥料。回村以后,他便开始栽植,以便施用紫穗槐。根据他的经验,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施用紫穗槐的水稻,比施用其他肥料的水稻,植株高出二、三寸。每亩施用七百斤紫穗槐,即可收稻谷一千三百斤。根据他的试验,一百斤紫穗槐的肥效,等于三十四斤豆饼或十五筐
(每筐八十斤)人粪干的肥效。又据军粮城农场试验:水稻地连续三年施用紫穗槐,第一年每亩增产一百九十五斤,第二年增产二百四十九斤,第三年增产三百五十八斤。这种情况证明,用紫穗槐做绿肥,不但肥效大,并且可以保持与增加地力,稳定并提高产量,值得提倡。
深耕密植,改进栽培技术
2、深耕密植。这一带土壤,表层多疏松,下层多坚实。因此,深耕对于增产的效果很显著。过去小站农民多用耠子耕地(按耠子耕地只能耕三寸深),现在已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土地,用铁锨翻地或用新式步犁耕地。前营劳动模范姜德玉,曾试验了耠地和耕地的不同效果。在同样土地、同样待遇下,用耠地办法培植的水稻,每亩产八百九十斤;用翻地办法培植的水稻,每亩产一千一百斤;用新式步犁耕地的水稻,每亩产一千二百斤以上。他认为,实行深耕,把生土翻上来,对于洗碱及水稻发育,有很大作用;对于消灭杂草,也有很大帮助。他的经验是:深耕六寸以上,就很少有杂草,而只耕三寸的,杂草就很多。小站一带过去种的籼稻,株行距为一尺左右,自改种银坊稻后,改为八、九寸;最近二、三年来,由于深耕和增加施肥的关系,株行距又逐渐改为六、七寸。据军粮城农场试验:每亩栽秧二万墩,每墩五株,每亩约合十万株,产量很高。但当地丰产户每亩栽秧一万五千墩,每墩七、八株,约合十万零五千株至十二万株,产量则超过农场。因为每墩植七、八株,每株平均发一个杈子,每墩可增殖至十六、七株或十七、八株。这种栽培方法,穗头整齐,成熟一致,产量既可提高,又便于田间工作。在耕作栽培中,除深耕密植外,最重要的是平地工作。丰产户李玉阶很强调这一点。他说:“深一片,浅一片,什么时候也长不好。”讲究灌溉、注意排水
3、讲究灌溉。掌握灌水时期和灌水深浅,有控制水稻生长的作用。因此,洗碱、灌水、落干都需适当。在插秧前,首先要洗碱。头一次灌水,深可五、六寸,要淹没泥块,并需浸透。以后每次灌水,深三、四寸。一般要洗碱二、三次,新开荒地的洗碱次数,要更多一些。新立村的土地含碱量较多,劳动模范王桂林在插秧后,隔十天洗一次;挠二遍秧后,隔二十天洗一次。这样作,肥料虽然流失一些,但比不洗碱还好。总之,洗碱次数要看土壤盐分而定。次数太多,土壤中蓄存的肥料容易流失;次数太少,不能把碱洗净。怎样才算把碱洗净呢?当地农民的经验是:只要泥不粘脚,就表示洗好碱了。其次,掌握灌水技术。在插秧时,水要浅一些,过深即不便栽植。栽好后,要放大水,以减少秧苗叶面蒸发,促进还苗。水的深度以秧的大小为准。普通须灌水二寸左右,但以不淹没秧苗为原则。在挠第一次秧以后,灌水要浅,以促进分蘖。在挠第二遍秧并施追肥以后,需增加灌水深度,最好增到二寸,以阻止无效分蘖。自分蘖至孕穗前,是水稻发育旺盛时期,蒸发量较大,必须增加灌水,要有二寸至二寸半深,以供给足够的水分。在抽穗开花期,千万不要断水。至黄熟期应放小水。在收获前十余日,即停止放水。
水稻生长情况,与排水有极大关系。因此,排水渠道要通畅。排水干沟,应设于水田外围。田间排水沟通常设于每段地两侧,引水沟设于每地段的中部,中间引水,两面排水。田间排水沟应比田间引水沟深五寸至一尺,排水干沟比田间排水沟要加深二、三尺。这样才能使田间盐分随水排掉。灌水深浅和除草也有很大关系。如挠秧后杂草再生,要落干一、二日至三、四日再灌水,这样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此外,要特别注意拔除稗子。根据梁凤桐的经验一株稗子可以影响四墩稻苗,故在插秧后十五天至二十天,要拔稗子二次。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稻根还没有扎好,过迟则稗子发育旺盛,影响水稻生长。
选用良种,培育壮秧
4、选种育秧。注意选种,对丰产有很大作用。这一带地区的农民,过去没有留种习惯。以最好的改良种银坊稻来说,也已相当混杂。近两年来由于提倡连年穗选,才逐渐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前营梁凤桐对选种非常重视,他的稻子完全由单穗选出,长的特别整齐,产量高,品质好。他的稻秧,在七、八天内能全部抽齐,比一般户的稻子早熟几天。今年宁河丰产模范刘长文选用了“三百粒”良种稻,在良好的耕作条件下,获得了一千四百斤的丰收(三百粒系从银坊稻中选出的优良品种,每穗平均有稻粒一百五十粒左右,最多的达三百粒以上)。徐宝珍从水原稻中也选出一个“三百粒”,原来只有三个穗子,经过三年繁殖,现在已可栽二百亩了。黄家营邹玉安所种的糯稻,秸高穗大,每亩产量超过银坊稻,每穗平均有二百粒左右,个别有多至四百粒的。
培育秧苗。一般在谷雨播种,小满栽秧。晚稻是立夏播种,芒种插秧。秧田应选择高亢向阳的地方,在春寒时,应插风障。秧田耕地用耠子,耠三寸深即可。这样幼苗根浅,容易拔秧。耕地后一定要耖平耙好。秧田一般以炕土(即火炕土坯)做基肥,一个炕的土坯可以施一亩地。因炕土性暖,易于发苗,且能防治红线虫为害,也能防止幼苗干尖的现象。播种前要实行浸种和赛力散拌种,防止稻劣秧病(马鹿苗)。催芽:先在清水中浸三日,捞出摊在地上,盖以麻袋,一夜后,微露芽尖,即可播种。秧苗以稍稀为佳。每亩秧田播种二百七十斤到二百八十斤。一般劳动模范均善于用施肥和灌水方法来控制秧苗生长,保证到栽秧时,秧苗不超过六寸高。播种后要放三寸深水,以供给种子充足水分及保持温度。四、五天后白天要落干,使幼芽得到日照,晚上放一寸多深的水。若天气较冷,可多放一些水。此后,保持寸半深水,三、四天落干一次,使秧苗根茎粗壮。施肥方法:在播种后七八日,每斤种子使豆饼半斤。在苗高一寸时,再按每斤种子施豆饼半斤。在二十七、八天的时候,如发现秧苗较弱,每亩补施硫酸铔二十斤至三十斤做追肥,这样可以加速催苗,帮助须根生长;移植后便于还苗。如早秧晚栽,可用晚施肥、勤落干的办法,抑止其生长。
以上各种丰产因素,都是互相连系、互相配合的。如前所说,改种银坊稻良种,就必须有充足的肥料。有了充足的肥料,还必须实行深耕密植和良好的技术管理,才能获得高额的产量。所以,丰产劳动模范对于每一样技术都不放松。他们从多年的栽培经验中,找到了水稻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在每一个发育阶段,均能采用一切措施,控制秧苗生长。如在育秧阶段,气温较低,水稻所需光、热不够,他们就运用一切保温的技术,以促进秧苗发育健壮,并控制其生长到六寸高的程度。到了开始分蘖至打苞前,正是挠稻生长旺盛时期,气温较高,他们便采取施肥、水秧、灌水、拔草等联合操作的技术,以充分供给其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并控制其分蘖的数目。他们认为只有使全部丰产因素都发挥作用,产量才能不断提高。因为他们正确地掌握了各个阶段水稻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一切因素,所以就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一切措施,争取丰收。
小站水稻丰产成绩,显示了
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天津小站稻产区二百多个千斤户的出现,说明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绝不只是少数劳动模范在少量土地上所能作到的,而是完全可能成为群众性的运动的。小站稻产区普遍丰产的事实,充分显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带地区能够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抗日战争以前,这一带稻田每亩平均产量二百五十六斤;日寇侵占时期,每亩平均产量三百五十斤。解放后,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经济、技术方面,给予农民各种支持,因而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二)贯彻了组织起来的方针。二年来共组织互助组七百二十五个,合作组八十七个;发展最快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约比去年增加十倍以上。农民“组织起来”之后,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新立村罗福祥农业生产合作组组员张全春,创造了每天耙地二十亩的最高纪录。今年该组所种田地,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一千斤,较一九五○年单干时每亩增产四百五十斤。今年秋后,该组又添置役畜两头,大车一辆,动力脱粒机三节,并发展副业,养猪、养鸭,大量积肥,推广种紫穗槐,继续扩大再生产投资。(三)集中并贯彻了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在互助组和合作组内,普遍建立了技术研究推广组,普遍提高了技术。如姜德玉互助组,以灌溉能手郭鹏顺、扶犁能手姜宝林、插秧能手赵欣桥、防治病虫害的能手姜德玉、施肥能手赵玉田等人为技术领导核心,利用碰头会和座谈会的方式,及时召集组员进行研讨,做出决定后,大家一致推行,并规定四季评选模范奖励办法,推进爱国丰产运动。现全组已普遍实行温汤浸种,秧苗统一在一块地里培育,洗碱统一由专人负责,深耕、施肥、栽秧、挠秧、灌水、除草、收割等,都能按照技术要求及时完成。
还可继续提高一步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这一带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还有很大可能。(一)当地的水稻有稻热病,马鹿苗等病害,亦有二化螟、稻苞虫等虫害,如果彻底加以防治,还可增产。(二)银坊稻虽然是优良品种,但已相当混杂,如实行连年穗选,改良品种,还可提高产量及品质。(三)目前一般丰产户多采用兼施豆饼和化学肥料的办法,如能普遍推广紫穗槐,把紫穗槐、豆饼、硫酸铔配合起来施用,产量还可以逐年提高。(四)在深耕方面,现在农民多在春季采用铁锨翻地的办法,缺乏秋耕习惯,如发动群众合伙购买耕畜和新式步犁,改进耕种方法,产量也还可提高。事实上当地农民并不满足他们已有的成就,有不少千斤户已提出一千五百斤的计划,作为明年奋斗的目标。(附图片)
天津县小站黄家营千斤组组长邹玉彬,正在观察他所种植的水稻。
适当密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渤海区农垦管理局的工作同志,和天津县小站黄家营千斤组组长邹玉彬在稻田中测量株行离距时的情形。
适时、适量地分期施肥,是天津县小站黄家营千斤组组长邹玉彬获得丰产的主要经验之一。这是渤海区农垦管理局研究水稻的同志和邹玉彬测量水稻高度的情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