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心底无私天地宽——记冶金部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经理李富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心底无私天地宽
——记冶金部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经理李富林
本报记者 傅旭
到今年9月底,李富林出任冶金部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第一任经理两年零九个月了。他上任后,坚持改革,不断开拓进取。第一年,公司扭亏为盈,第二年实现了初上任时提出的“三步并作两步走,两年迈出三大步”的奋斗目标。现在,他正带领全公司职工向着新目标奋进。
然而,李富林所走过的道路,如同其他改革者一样,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1985年之前的四五年中,二冶陷入了“三差两低一高”的困境:工程质量差,基础工作差,企业信誉差;全员劳动生产率低,机械装备率低;企业亏损额高,1981年至1983年,二冶连续亏损达939万元。这个拥有两万人,具有每年完成1.5亿万元以上综合施工产值的大企业,每年的施工产值徘徊在4000万元左右。部分单位职工工资只发75%。
1985年1月1日,李富林到任刚两个多月,经冶金部批准,二冶成为冶金部基建系统第二个实行经理负责制的试点单位。
从哪儿下手呢?李富林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以精简机构为突破口,干部采取聘任制和聘用制,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精简机构是个棘手的事情。过去,二冶“一人拉车两人坐”,管理人员4600多名,占职工总数的26.6%。不少是凭着关系照顾进来的。李经理刚一上任,有的群众就说话了:“能不能振兴二冶,先看你李富林敢不敢精简。”李富林也在思索,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不改变,二冶背着沉重的包袱是迈不开步的。担风险也要简。包头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也很支持。结果,一下子精简了1450人。李富林因此落下了“六亲不认”的名声。
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李富林深深懂得,企业没有人才不行。现代化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二冶先后提拔了356名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并在其子女就业及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还将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建培训中心,开办职工中专、职工大学。还通过开办各类培训班,培训职工1.2万人次,全员培训率达51.3%。
二冶是为建设包钢组建起来的,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包钢的基建和技术改造任务,养成了坐守包钢的习惯。近年来,随着包钢生产系统的逐步配套,基建和技术改造任务逐年减少,每年的工作量仅为二冶施工能力的1/3。要改变这种状况,二冶必须走出去。李富林同领导班子成员商量确定“立足内蒙古,重点服务于包钢,面向全国,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初步形成四点一线(上海、宣化、大同、包头和京包、包兰线)”的施工布局。两年多来,公司承包工程55项,总承包额达3.9亿元。1986年,建成了伊拉克AT坝工程。二冶同区内外组成各种类型的联合体和联合项目达40多个,并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建设项目总承包的联合。
实行多种经营,公司相继办起了高压容器厂、轧钢厂、拔丝厂、大理石厂等;开办了饮料厂、雪糕厂、养鸡场、养鱼场、苗圃等。
生产任务增加了,压在李富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全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二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施工现场,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李富林经常不分节假日,和工人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有好几次,一个工程完工了,他却累倒了。人住进医院,施工现场会就跟着到医院开。他的家在呼和浩特,可心在二冶。1985年10月,李富林要出国去伊拉克工地,全家人是在呼市火车站匆匆话别的,今年1月26日,离春节只有几天时间了,他又赶到上海与宝钢工地的二冶工人一起过节,全家人又是在火车站短短的时间中相聚,享受了一下团圆的欢乐。前年,在东北的老父亲病重,他都因工作忙未能赶回去在父亲临终前见上一面。工人们对他的评价最公正:李经理工作比谁都辛苦,就象那《水浒》里的“拚命三郎”。
李富林是累,但他有他的欢乐。在二冶试行经理负责制的1985年,完成总产值1.1429亿元,施工产值1.0141亿元,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净利润102.4万元,是1984年的30倍。第二年达到总产值1.5527亿元,利润245万元,单位工程质量优良率为89%。职工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了。
李富林也遇到过一些不愉快的事,如部分对他不满的人围攻过他等。当记者跟他谈起这些事,他只是淡淡的一笑。他说,这些都没什么。使他烦恼的是:二冶个别不干工作的人整干工作的,两年多上级已多次派工作组和来人调查。这太牵扯人的精力。但他还是那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