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重看川剧《白蛇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3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重看川剧《白蛇传》
郭汉城
《白蛇传》,这个在我国流传得最悠久、最广远的神话故事,存在于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中。单就戏曲而论,昆曲、皮簧、高腔、梆子等各大声腔剧种,几乎都有自己的《白蛇传》。每个剧种都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文学加工和舞台处理,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样式及形态。
川剧《白蛇传》与其它剧种的主要差异在于,它完全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和瑰奇想象的神话剧。在浩渺的天宇,白蛇仙姑与桂枝罗汉相恋,一个逃离了西天白莲池,一个被如来佛谪贬,先后来到尘寰,缔结了白许姻缘……整个戏从这样开头到水族天兵鏖战金山寺煞尾,其通体结构都是以神话特性贯穿的。过去,认为白、许的仙界姻缘部分宣扬了宿命论和宗教迷信,是不对的。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想象,它基于现实生活,又不等于生活本身。神与人,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正是神话的特性和魅力所在。
川剧独具风采的演出,令中外观众叹为观止的是它丰富多采的表现手段和层出不穷的高招绝技。但这么多的技术、技巧的运用却不使人感到堆砌或累赘。这说明它们与剧本要求体现的思想情感相吻合,形式与内容是基本统一的。“水漫金山”一折,编导的构思是广泛地运用各种技艺手段作为艺术语言来描述法海与白娘子之间展开的生死搏斗,特别是高难动作及特技组成的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深蕴着人类敢于蔑视神的意志,要求自身主宰地位的精神力量。当然,全剧也不尽是些火爆、炽烈的格斗与变幻无定的魔法。“游湖借伞”一折,那斜风细雨里的一叶小舟,满载着恋人的似水柔情,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啊!
看川剧《白蛇传》的另一深刻的感受,是四川省川剧院整个创作集体“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戏曲剧目的创作与小说、电影不同。电影拍摄完毕,小说一经刊出,就意味着创作的终结。而戏曲剧目的上演,一方面说明剧作在舞台上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精雕细刻的再创造过程的开始。50年代,川剧表演大师阳友鹤为《白蛇传》艺术形象的技术结构完成了奠基工程。80年代,象任庭芳这样一批已经成熟起来的中青年戏曲工作者,适应着新时期的审美要求,对《白蛇传》又进行新的加工。他们既没有摒弃传统的技艺,也没有在原来的成就上固步自封,而是探求一种技术结构和审美表现更为新颖、更为紧密的结合。无疑,这种追求的实质就是对传统艺术的改革与创新。演出的实践证明,他们的革新取得了成功。譬如这次观众所看到的白蛇、青蛇、哼哈二将的服饰造型,紫金铙钵的指爪姿态,王道陵摹拟蛤蟆的形体动作,鱼、虾、蟹、龟、螺丝的独特表演,金山寺开打场面的设计,龙套的队列编排,以及制作“云头”“蚌壳”“金钵”等道具物质材料的改进,无一不是以艺术需要和技术条件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戏的演出是高水平的。演员技巧娴熟,表演精湛,阵容整齐,台风严肃。主要演员全力以赴,无名配角一丝不苟,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性艺术。在当前某些戏曲剧团和演员不大讲究技艺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可贵。说到技艺,过去在评价剧目的时候只强调戏剧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忽略技艺的美的欣赏。以为有了思想,就有了艺术。有些人甚至把这类构成戏曲艺术特点的独特表演手段斥为只有半文盲才去瞧的“玩意儿”。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我们渐渐很少看到这种精采的技术、技巧表演了,这是十分可惜、也是十分遗憾的。当前,社会上掀起了“钢琴热”、“提琴热”、“摄影热”、“围棋热”、“桥牌热”、“台球热”等等,颇为有趣的是这些“热”,十之有九竟都属于技术性极强、技巧性极高的艺术或体育品类。这个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抬头,恐怕就足以引起戏曲界同行们的注意与思考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