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张百万”的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张百万”的突破
本报记者 张振国
穿甲弹打破了技术“迷信”
我国金属气焊和气割,一直沿用老式乙炔发生器——“嘎斯罐”。这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更浪费电石。
化工工程师张善宝,早就精心研制成溶解乙炔生产新工艺。这就是更为安全、更能节省投资、更能节省电石的中压灌气入瓶法。
可是,它一出世,就遭到一连串的非议:“外国人用低压,你用中压,简直是胡闹……”
“别冒险了,爆炸怎么得了,起火怎么得了……”
事实最有说服力。1986年3月10日下午,在安徽省芜湖市一个靶场上,举行了一次“枪击乙炔气瓶”的现场表演。
一位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瞄准盛满乙炔气的瓶子。“砰”的一声,一颗穿甲弹正中瓶身,枪眼里立刻冒出一股白色气体,既未爆炸,也未燃烧。又一位战士,随即向白色气体发射了一颗燃烧弹,白色气体才升起一团明火。接着,人们用灭火液把火喷灭,瓶子依然如故……
唇枪舌剑突不破的技术“迷信”,被这穿甲弹打破了。
不吃“皇粮”已七年
张善宝,原来挤在一个拥有千名科技人员的大厂里吃“皇粮”。1980年7月,在尚无“停薪留职”一说之时,他就走出大工厂,不拿国家工资,来到河南洛阳急需人才的市郊农村。郊区政府借给3000元作为筹建费。张善宝自办的民间科研所,就这样在黄河边上诞生了。他日夜为农村提供咨询服务,为乡办企业献计献策。
谁知,这一行动,却引起了人们一连串的非议,检举信纷纷飞到上级机关。
正在这节骨眼上,一位来自北京的调查人员,找到了张善宝。检查结果,肯定张善宝没有问题,呼吁舆论界好好宣传这种开拓精神。
他原来吃“皇粮”时,活动的舞台很小。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几十个平方米。送走“铁饭碗”后,活动的舞台扩大到全中国。现在,他还用自己研究的技术,在广东打开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汕头合资兴办了一座乙炔厂,正和外商谈判,推销自己的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
他在“停薪”之后,对洛阳郊区借给他的3000元,始终铭刻在心。他说:“知恩不报非君子。”在他的研究所刚刚露富之时,他就慷慨解囊,还给了洛阳郊区3万元,还帮他们建起了一座新工厂。
“义”招天下才
张善宝原在河南洛阳创建的民办科研所,投奔者络绎不绝,事业越办越红火。但他愿作一支小小的火柴,点燃一根蜡烛,再点燃五根、十根……
于是,他主动放权、让利,把所里的半数资财留给了风雨同舟的继任者们。1984年,他来到芜湖,又创建了一个民办工业设计研究所。
懂得五种文字的工程师钟诵泉,今年才52岁。原来所在的那个单位不重用他,在实行聘用制时不聘他了。他伤心,他下泪,还愁着花了20多年心血搞成的《英德俄日中齿轮用语词典》无人垫付印刷费,不能问世……
他在失望之中,找到张善宝。张善宝紧紧握着他的手,实心实意地告诉他:出版社要垫付的印刷费,我们来垫付,书还是你的。你愿来我所工作,我们竭诚欢迎……
钟诵泉含泪离开了原单位,成了张善宝所长的助理。他外出办厂,人家知道老钟懂得多国文字,就死说活说要借他一个星期,帮助翻译展品说明。时隔不久,又有人来“挖”他。老钟说,我死也不走了。
象钟诵泉这样的人,张善宝在芜湖又吸引了17个。依靠这些人,培养了100多名高徒,未花国家分文,在北京、汕头、昆山、合肥、兰州等地承包设计了43个溶解乙炔厂(站),年实现利税上千万元。
张善宝今年55岁,他决心在年满60岁时,用他的新工艺,在祖国的土地上承包设计建成100个乙炔厂(站)。宏愿如能实现,光是节约电石,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省电力4亿多度。
“百万是有的,但不姓张,
它姓‘中’……”
张善宝和他的科研所是个团结的集体,全所33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用心血和汗水为全所积累资财上百万元,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张百万”。
张善宝说:“百万是有的,但不姓张,它姓‘中’,中国的‘中’,应该叫‘中百万’!”他们的一切收入,都严格控制在国家许可的最低标准之下。内部个人收入实行的是多劳多得的奖励工资制,余下的钱全归集体所有。
张善宝感慨地说:我这个知识分子,原来搁着不用,没有多少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知识有了价值,我才有了价值。我们只愿用手中这笔钱,支持有识之士,扩大我们的科研成果,振兴我们的国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