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副市长问猪情——北京市副市长黄超下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副市长问猪情
——北京市副市长黄超下乡记
本报记者 张书政
晨光熹微,一辆乳白色的小汽车驶出北京城。车内是北京市分管农业、副食、蔬菜的副市长黄超,还有市农场局局长、畜牧局局长以及市政府农办的同志。
车子沿着京昌公路向北飞驰。人们正在欢度国庆节,车窗外不时地闪过工厂、村庄欢庆佳节的场面。而黄超的思绪却在猪身上。
夏、秋以来,北京市猪肉供应偏紧。前几天,黄超和商业部门的同志安排国庆、中秋节日期间的猪肉市场供应,也苦于货源不充足。黄超知道,到8月底,全市存栏猪只有124万多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2%,而减少最多的是母猪:成年母猪剩79600头,比去年同期减少3%,后备母猪剩12000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5%。黄超曾向市主要领导提出过关于生猪存栏减产的看法,这不是改革把生猪生产弄糟了,而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里面当然有粮价和猪价不合理的原因,但就京郊区、县来说,主要是这几年农村比过去富裕了,全市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去年达到816元,比1978年增长近两倍。农民来钱的道儿多了,再加上养猪赚不了几个钱,养一两头猪,形不成作为家庭收入的经济支柱,养者发不了财,不养者也没感到特别困难。过去农民家里一进院就是猪圈,现在大多数都拆了;有的盖小楼的人家,院里更不修猪圈,甚至连鸡都不养了,怕鸡叨了美化院庭的花、草。黄超汇报的这些情况,市主要领导很重视,认为应当根据这些新情况,来考虑如何发展生猪生产。最近,几位市领导初步筹划了几条“大养其猪之计”。为使这个粗线条的意见早日变成切实可行的措施,黄超决定到郊县农村,听听农民和养猪者的意见。
车子在位于昌平县回龙观区的北京市北郊农场停下了。黄超在场部会议室里听了女副场长、北京市著名养猪能手樊生楠的汇报。然后,到该农场畜牧试验站猪场看了种猪、母猪和仔猪。边听,边看,黄超还不停地问:“不该出栏的‘架子猪’就宰了,对缓解猪肉市场不利,采取处罚措施行不行?怎么个罚法好?”“生猪收购价格往上调,调整幅度应该定到多大?”“国务院最近拨出30亿公斤粮食扶持养猪,也给我们北京一部分,猪饲料供应应该怎么改善?”……
北郊农场是北京市生猪饲养基地,市里今年给他们2.1万头交售任务,他们可望完成2.3万头。有实践经验者最有发言权。樊生楠和养猪场场长谢金璞等认真回答了黄超提出的问题。市农场局杨书记、畜牧局于局长也插话发表了意见。黄副市长一一记下了。
10点钟,黄超驱车驰向昌平县回龙观乡北店村。该村有个“五姐妹养猪场”,市领导一来就热闹起来了。在一排整洁的猪舍前,场长李香兰高声笑着叫道:“燕玲,黄副市长来看咱们来啦!”一个穿着白地蓝花的确良上衣的女饲养员,从猪舍里跑出来,她就是刘燕玲。黄超迎上去热情地和她握手。接着,这个猪场的饲养员张书舫、吴淑琴、胡素青也从附近猪舍赶来。
五位中年妇女合办的这座猪场,去年向国家交售肥猪260头,今年能交到360头。44岁的李香兰从20多岁嫁到这个村就组织妇女养猪,如今已办场20多年,她是昌平县养猪模范。她们5名妇女艰苦奋斗,对国家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大,个人收入也不断增加,去年每人收入2300多元。黄超询问她们的养猪情况,还到各栋猪舍走走看看。猪舍整洁、向阳,一头头体大膘肥的“北京黑”母猪躺在地铺上,一群群黑白花猪崽在它们身上拱着吃奶。黄超连连称赞五姐妹“干得好”,并且说:“农村应该有更多这样的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
北郊农场和五姐妹猪场的实践,黄超感到很有启发。他想,目前,京郊区、县的养猪事业还处在家庭副业的阶段,这不行。农村改革日益深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养猪已在许多农户的家庭副业中不再占主导地位了,靠单纯的“户养”方式已不能保证或满足市场的肉食供应了。
黄超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农场局杨书记和市政府农办的小金同志说:“看来,养猪生产方式必须变革,要采用现代的饲养技术,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实行以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主的方针。”
这时,畜牧局于双墨局长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猪肉自给率只能达到30%至40%。市领导最近提出,1990年本市生产商品猪实现350万头,猪肉自给率达到70%。黄超同志下乡搞调查,是为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养猪生产做出新的决定作准备,这都是为了实现‘350万’啊!”这时,记者也听到村里有的老乡说,发展养猪是个大事,市长要是抓得再早一些就更好了。
黄副市长的车子出了北店村,又朝顺义县小店瘦肉型法国大白猪猪场驶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