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文化摆在哪儿?——三明见闻与思考(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文化摆在哪儿?
——三明见闻与思考(上)
本报记者 刘梦岚
一片新型住宅小区建成了。漂亮的高层建筑,现代化的室内装修,花坛绿地,商店市场……可以说,都令人感到舒适、方便、惬意。然而,节假日,业余时间,要看电影、看戏、逛公园,大人们只好带着孩子挤换公共汽车到老远的地方去。而公园、影剧院里,不会比公共汽车上宽敞多少。晚上,老人们趴在路灯底下杀棋,小伙子们坐在马路边上甩扑克……
在许多大都市,甚至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方,类似的情景并不鲜见。文化工作究竟被放到什么地位,不免令人担忧。
到了一趟福建三明,我似乎看到了寻觅已久的希望之光,找到了苦思不解的答案。在这里,只要走不远的路,就可以来到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文化宫,或在平静的湖水中泛舟,或在知识、艺术的海洋里徜徉……你很难想象,几年前的三明,还是如老百姓所说的:“三明三明,电灯不明,道路不平,社会不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三明城宛如一座久久未能完工的大工地。
说到文化,谁都不会否认它的重要性,但文化设施往往被放在城市建设的末位。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如何,既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又表现在与之相适应的物质设施。缺少文化设施,谁会相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不成为一句空话呢?而如今的三明,群众文化设施几乎遍布城乡,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明市区人口才15万,影剧院和对外开放的俱乐部就有9家,对内俱乐部8家,5个公园,3个体育馆,2个体育场,1个青少年宫,还有群艺馆、图书馆、书画院、历史文物陈列馆、音乐厅等。各厂矿、企业、学校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这些中心,俱乐部、图书馆、管弦乐队、科技展览室、业余学校等各种设施成龙配套地纳入这些中心。市内,区有文化馆,街有文化站,居委会50%建立了文化室。农村,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5个县还有纪念馆、博物馆,80%的乡镇有文化中心,70%的村子有文化室。市区里,平均10个人就有一个影剧院的座位。这些,就说明文化设施在三明市民生活中的比重。正是这些设施,在三明的市区和农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群众文化网络。这网络似有强烈的粘合力和辐射力,覆盖并吸引着三明人。
一个地方文化发展得如何,当然有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诸方面原因,但在一定的时期,当政者对文化工作的态度如何,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三明的领导人是比较清醒的,他们把文化设施看成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因地制宜兴建了一大批群众文化设施,彻底结束了三明“三不明”的历史。
记者接触了几位三明市和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人。他们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学毕业,文化素养较高,精力充沛。当80年代的电子音乐、迪斯科舞、现代派的绘画在眼前撞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的时候,他们并未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相反地,增强了现代意识和改革意识。现代化的进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进程。现代化步伐的快慢,关键在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概念、文化心理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同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现代化的进程。对这点有清醒的认识,才是合格的领导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搞活文化”。三明市的领导敏感地看到政治、经济发展给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及时制订出新的战略措施:从“小文化”走向“大文化”;开展广泛的横向联系,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在文化体制上,变平面为立体,变单纯的服务型为服务经营型……
“这些人吃饱饭没事做了,有钱不用来盖工厂,建公园,真是怪哉!”有明确的目标,才能顶住这样的责问。
“我们再穷,也要舍得在文化智力投资上花钱!”有长远的眼光,才有这种气魄。三明市每年拨给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的费用,占到整个城建投资的50%。
提高业务素质,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文化人”。每有重大的文体活动,三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就带领有关成员参加。前市委书记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响应市委提出的市区要有70%的人经常参加一两项文体活动的号召。
文化工作领导人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败。有人曾预言,未来半个世纪,将是世界文化重心从北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年代。世界性的文明潮流的移动,必将给我们的文化工作领导者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也会带来种种难题。作为领导人,只有尽快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文明时代的发展,才不至于成为文化发展的惰性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