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从拉萨到亚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6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拉萨到亚东
本报记者 王谨
车过羊卓雍湖
8月间我们到拉萨,决定赴边疆重镇亚东一路采访。那天乘吉普车离开拉萨时,天正下着小雨。车驰过拉萨市郊,跨过雅鲁藏布江大桥,继而登上曲水峰盘山公路。路,越来越难走了,山高路险,汽车加大马力,吼叫着象甲壳虫般地拚命向上爬,待爬上海拔5200多米的山顶,汽车水箱的水已沸腾了。
趁汽车从顶峰减速下山,我从车窗紧盯着一片月牙形的水面。那就是羊卓雍湖的一部分。随着海拔的降低,羊卓雍湖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开阔了,待下到海拔4440多米时,天放晴了,汽车已是在羊卓雍湖的岸上行驶。
啊,这是一个美丽的湖。羊卓雍湖水面宽阔,是藏南最大的淡水湖。湖泊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至40米,整个湖的容积达150亿立方米,比北京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大20倍。湖上小岛水鸟众多,湖滨四周水草丰美。因此藏族人民把羊卓雍湖称作“裕穆卓错”,意思就是天鹅湖,还有人叫它“碧玉、草原之湖”。
羊卓雍湖是一个由雨水、雪水、冰川混合补给的湖,据说是随西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陷落而形成的。湖水原来一直是流往雅鲁藏布江的,只是到大约100万年左右,发生了巨大的泥石流,堵塞了墨曲上游的河谷,于是成了内陆湖。
称之为“西藏鱼库”的羊卓雍湖,深浅水区相间,加之有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极有利于鱼类繁殖和生长。据有关部门估计,羊卓雍湖的鱼类蕴藏量多达4至5亿公斤。这里的鱼大多呈浅褐色,无鳍、皮薄,肉质细嫩,是餐桌上的美味佳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习俗的延续,这里的藏族民众过去并不食鱼。直到民主改革以后,当地不食鱼的习俗才逐渐有了改变,一些藏族群众开始从事捕捞业。目前,湖区已有了50多个捕捞队,政府还先后从内地运来100多套渔具,以及一批渔船、烘干机、冷冻设备等,帮助当地藏族群众发展渔业。
在海拔最高的小镇
藏南今夏的雨水似乎多了一些,晚间下,白天仍旧下个不停。汽车到达嘎拉检查站之前,雨停了。过了检查站不久,地势逐渐高起来,我们眼前闪现出一座屹立在公路旁的小镇,这就是被称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小镇——帕里镇。
帕里镇与喜马拉雅山的第七峰——神女峰相望,海拔4000多米。倘若在晴天,站在镇旁可以欣赏到神女峰的雪峰胜景。不巧得很,我们到达该镇时,天又变了“脸”,神女峰掩隐在一片雾霭里,什么也看不到。
在帕里镇人民政府,记者遇见了该镇镇长多顿。他今年39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身体壮实,脸膛黑红,一头浓黑的卷发。他没有穿藏袍,而是穿一件黑色的夹克。多顿听说记者从北京来,热情地和我握手,并把我让进他的办公室。
这是一间按藏族风格布置的房间。坐定后,多顿给我递来一杯刚冲沏的甜奶茶,请我喝茶。我趁热喝上几口,味道比麦乳精还香甜。
多顿告诉记者,帕里属亚东县,辖两个乡、3个居委会,共2500人,清一色的藏族。这里草场辽阔,草质优良,具有放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牧业生产受到影响。1980年,牛、羊等牲畜存栏数只有一万挂零,全镇国民总收入60多万元,人均收入仅197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增强了该镇的经济活力,他们既发挥牧场的天然优势,又发展商业、工业、林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多种经营,使全镇经济收入成倍的增长。1986年该镇牲畜存栏数上升到1.5万头,国民总收入达190多万元,人均收入也多达700多元,较之1980年增长两倍。
最使多顿引为自豪的是该镇的地毯厂。由该厂生产的藏毯品种有14种,作工精细,质地优良,平整柔软,保暖性强。帕里的藏毯既可当被子也可作褥子,除销往拉萨、北京外,在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国外市场也颇受欢迎。
下司马的魅力
从帕里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在暮色中到达亚东县委所在地——下司马镇。
真没想到,在青藏高原居然有如此绝美之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拥抱着它;清清的珠穆河绕着小镇流过,连锡金也享受着它的甘露;临街漆成深红色的一排二层木质楼,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显示出独特的风姿。
早起,在镇的街头散步,这里听不到内地市镇的喧哗,也感受不到工业都市的污染,一切显得那么清新和宁静。
由于时差的缘故,时钟已指向8点半,但下司马镇街上的门市部还没有卸下门板,这里正式开业时间要到上午10点。街头没有什么行人,偶尔在街头踯躅的是外来的旅游者。
下司马镇,通常也叫亚东镇。亚东,藏语叫卓术,意为漩谷或急流的深谷。谷里有几十个村庄,“亚东”本是其中的一个小村。1940年,英军侵入拉萨后,胁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强行在亚东村开设商埠。从那开始,西藏大宗的羊毛、皮革、牛尾、酥油、牲畜、药材、硼砂等物资,通过人背、牲口驮,源源流向国外,当地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亚东重新回到西藏人民手中后,这里仍是边境一个热闹的贸易小镇,常有印度、锡金、不丹等邻国的商人到此经商。只是到1959年后,贸易口岸才关闭了。
而今位于上下亚东之间的下司马镇,由于成了县委的驻地,镇的规模日益宏伟起来。全镇现有前后街两条,人口达2000多人,镇里不仅建有医院、学校、餐馆、商店、银行、邮局,还建有高标准的招待所、迎宾馆。现代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和临街的藏式木楼交相映辉,浑然一体。
如果说,下司马镇是富于魅力的话,那么紧偎该镇三面的山色则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那天早饭后,我们驱车穿过街头,跨过珠穆河面的吊桥,沿着镇西面的公路上山,愈往上走,景致愈是迷人。近处,只见喜马拉雅山红松、马尾松、铁杉、云杉挺拔而立,野葫芦花、杜鹃花、蔷薇以及各种无名花开满了山野,点缀在绿树之间;远处,缕缕白云如纱,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山峦。瀑布倒挂悬崖,有如长帛下垂。是的,这里的山有着诱人的风姿。它是伟大祖国锦绣山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