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面对两个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面对两个世界
汪帆
近年来,文艺理论批评界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强调批评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带来了批评的偏激化,在争得批评主体意识的呼唤中又导致了批评的主观随意性,在注重批评的宏观综合研究时又出现了形而上学、大而无当的玄学理论,在意识到对文学语言、结构、形式研究的重要意义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了形式主义。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我们一些同志文化价值取向的倾斜。中国要搞现代化,要改革开放,要摆脱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但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西方现代文明胜于东方现代文明的前提下被动进行的,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在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并未显示出其全部的价值,这就易于使某些人到西方思潮中去寻觅救治中国的药方。一些人主张以自我意志的自由表现作为超越社会与现实的理想境界,或则是靠了玄想式的思辩建筑不需要社会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依据的理论体系。一时间某些人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另一种则是以西方哲学流派的价值观念作为判断尺度,用一种新的单一思维模式取代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
作家与理论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中力求哲学意识的渗透,这是较之以往靠图解政治编织与解析作品的一种进步。但是,哲学意识不应是强加于艺术作品的负载,而是从生活实践中感知而来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但时下,这一类作品几乎变成了演绎横向移植的某种哲学观念的工具。一些作家只津津乐道于艺术地演绎,而不顾这种哲学观念之所以形成的社会生活、历史与国别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批评家用以评判作品的尺度也不再是生活的实在,而是借用了作家演绎作品的哲学观念。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强调文艺理论家睁大双眼面对两个世界:现实的本体世界与现实的艺术世界。用在现实的本体世界中获取的哲学意识与审美意识,来评判现实的艺术世界所带给读者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感受。我以为这正是批评家在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的特殊价值。他们的地位就取决于这种特殊存在价值自我实现的程度,而这种特殊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又是需要文艺理论家强化实践精神的。
强化文艺理论的实践精神,就要正确处理文艺多样化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关系。物质、存在、实践、生活都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意识、文学艺术都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对世界能动地感知、表现与反映。文艺反映生活的本质,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就哲学认识论而言,必须是一元化的;而从审美表现论而言,又可以是多样化的。它反映了一个层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现实的本体世界与现实的艺术世界的认识与把握首先应该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具体对象的具体研究、分析批评方法上又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借鉴、吸收一切批评模式中合理的成份。对于同一部作品可以作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作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及至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研究就不仅是美学的,也包括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美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主张就有可取之处,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与文学进行比较。当然,这需要批评家的学识,但同时也反映了这一学派的宏阔眼界与学术气度。
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列宁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鲁迅先生在《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中指出:“必须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的希望。”在今天这样一种改革的时代,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对着都在寻求自身变革的“两个世界”。不可否认,理论往往落后于现实生活,但理论又是一种历史规律性的概括,它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只要文艺理论家能够投身到改革的历史洪流之中,一定会有利于改革与文学的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