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革命母亲肖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8
第8版(副刊)
专栏:

革命母亲肖禹
蒋忠槐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袁鹰的文章《玉碎》,回顾了一段往事:
20年前,在邓拓同志离开人世的前几天,他的一位亲密战友杨述同志冒着风险来看望他。谈到眼前风云,两位老战友心情都相当沉重。
邓拓悒郁地说:“我作了一年以后再弄清问题的准备。”
杨述眯起眼睛,透过深度近视眼镜向他看了一会儿,摇摇头:“我看这一次可能会长些,可能需要两三年吧。”
在1966年5月,人们自然不可能对眼前这场正在开始的历史悲剧作出深刻的剖析,即使是邓拓、杨述这样具有高度学识水平的历史学家和理论家。然而,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忠良遭害、奸佞横行的时期毕竟过去了。在纪念十年浩劫中赍恨以殁的英灵的时候,我更加怀念杨述同志的母亲,一位将自己的子女哺育成革命者的母亲——杨老太太。这位在抗战期间曾隐蔽在四川隆昌,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太太的音容笑貌,至今宛然如在目前。
杨老太太,姓肖名禹,当时年过五旬。抗日战争前后,她先后将自己的子女全部奉献给革命事业,自己也成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为了不当亡国奴,她带领子女们离开了故乡江苏。然后全家兵分两路:二儿子杨述带着弟妹们奔赴延安,老太太跟着大儿子杨道生和他的妻儿来到成都。
在成都,杨老太太和杨道生同志拿钱为党创办“战时出版社”。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党组织派杨道生转移去乐山工作,不幸在途中的簇桥镇被捕,关押到成都红照壁监狱。道生同志在狱中,为了掩护狱中的秘密支部,挺身出来承认一个年轻同志不慎失落的秘密条子是自己写的,敌人遂于1942年6月3日深夜,将他杀害于成都东门沙河堡。临牺牲前,道生同志愤然命笔,写下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绝命诗《狱中》:
中原大地起腾蛟,
三字沉冤恨未消。
我自举杯仰天笑,
宁甘斧钺不降曹。
道生同志被捕后,特务们对住在成都东门外苏码头的道生同志的家属严密监视。但杨老太太一家还是得到了革命同志的援助。1944年4月,一天夜里,老太太一家突然由她的女婿接走,搬家到隆昌。
离老太太住地百步之遥,就是隆昌简易师范学校。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都非常清贫,追求革命真理,坚持救亡工作。课余,进步教师和学生都喜欢和杨老太太亲近,谈论时事。杨老太太虽然年高,却是正义凛然,不畏强暴。她的话往往发人深省,而且充满了乐观的朝气。
记得我们到老太太那里去的时候,她那小小的陋室里,有如欢乐的家园,有如朝气蓬勃的解放区。老太太给大家读报,大家慷慨激昂地评述时事,怀念转战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痛骂特务的无耻,讨论青年应有的理想抱负等等。
与杨老太太的接触,鼓舞了大家坚持抗战的决心,加深了大家对解放区的认识。秘密订阅的《新华日报》,是用老太太的孙儿的名义订的,它在进步师生中暗地流传,成为当时大家最好的精神食粮,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不少学生敢于起来抵制反动教官污蔑共产党、八路军的欺骗宣传,拒绝参加三青团。
1945年12月,中共和谈代表团来到了重庆,杨老太太托人到重庆联系。办事处已知杨道生英勇牺牲,本来早在找寻杨老太太家的下落,当时就决定送她回延安。杨老太太一家离开隆昌,大家热情地欢送她们。临行之前,她们还盼望着道生同志出狱同行呢!
杨老太太去到解放区,在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时,她患脑溢血,跟随部队转移,途中不胜劳累,终于未能亲眼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病逝于河北平山县。担任毛主席秘书的田家英同志,为她撰写了如下的碑文:
“女共产党人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入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1945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愈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1948年8月卒于河北平山,享年57。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并两媳两孙,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1940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蒋茂培根据口述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