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潜在的冲击力——西藏速写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9
第2版(经济)
专栏:

潜在的冲击力
——西藏速写之一
本报记者 卢小飞
丹增在我们接触的藏族人中不算最精明,但他的事业却最有成效。
他的丹增旅馆坐落在日喀则老城最繁华的地方,旅馆正对着农贸市场,市场后面,挺立着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宗山古城。
旅馆是带晒台的三层阁楼,中间有阳光充沛的天井。看上去,象一个殷实家庭的住宅。
一位加拿大籍的女游客正在写信:“是别人介绍我来这儿的。比起来,这儿比大饭店更方便,就象在自己家里。瞧,女孩子们在这儿多随便。”可不是,几个金黄头发的姑娘正穿着短裤在晒台上冲凉。
充满家庭气息的客房小巧简洁,共有50个床位,每员收费5至10元。旅馆备有简单的茶饭和简陋的卫生设备。在黄金旅游季节,这里无疑是吸引游客下榻的好去处。据说尼泊尔出的西藏导游图上标有“丹增旅馆”。
56岁的丹增原是某车队的保管员。西藏开放以后,他主动放弃了“铁饭碗”,做起小买卖。开始他根据农民的需要,搞贩运。背粪的箩筐,套马的缰绳,针头线脑,粮食、肉类,什么都贩。最大的进取,是向农区推广了架子车。
别看是小本生意,就因为盯紧了农牧区的市场,不怕吃苦、奔波,几年之后,他居然“发”了。这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号召“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办旅游业。丹增和家人一合计: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札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纳当寺,还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的必经之地,开个旅馆准对路!
于是,他象当年做买卖一样张罗起来。过程很多,挫折很多,这里略去。与其他闲暇的人不一样,他没有时间逛林卡、饮酒、打麻将。他要管食堂,管客房,帮女儿经营楼下的商店,还要听广播,了解社会经济动向。他买了摩托车,一趟趟地到客运站去接旅客。甚至,当顾客满员时,他让出自己的卧室和营业室。
我们在他家“泡”了一整天,还蹭了一顿饭。他的身世,他的坎坷,无所不谈,甚至包括他的浪漫的爱情生活。他妈妈过去是贵族家的佣人,他妻子是他在外地当佣人时在集市上偶遇的,他们已同舟共济了35年……
西藏的商品经济至今是很落后的,但怎么会出现丹增这样的人?
“你们不知道……”他异常神秘地告诉我:“西藏能人有的是,我认识他们,清楚他们,他们心有余悸。我这样的,比我能干的,日喀则大街上就有。他们都劝我,小心点,别闹得太大了。我今年又扩大了规模,有人说:‘你是不是疯了?’”
搞商品经济,没有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人不行。而人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是改革,给无数“潜在的丹增”创造了学习和施展才干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脱颖而出了。从雅鲁藏布江的摆渡船工,到开着手扶拖拉机四处揽生意的农民,以及大街小巷兜售宗教法器、饰物的牧民,乃至游方的僧侣……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一种漩涡,投入了商品市场的怀抱。
当然,与发达地区相比,会强烈地感到这里贫困依然。然而,凡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一与它的过去作比较,就不能不承认,这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