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上海大中企业推行承包制碰到的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9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上海大中企业推行承包制碰到的难题
由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上海溶剂厂等单位主办的“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不久前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围绕着“上海大中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难点与对策”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代表在发言中认为,在现阶段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于搞活上海的大中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但也存在不少难题。
上海的许多大中企业以十分复杂的心理对待承包经营责任制,许多代表谈到的“七想七怕”就是一例:(1)想包死基数,怕原料提价;(2)想技术改造,怕税后还贷;(3)想利用外资,怕汇率风险;(4)想内部改革,怕政策多变;(5)想经营者责权利一致,怕多头关系难摆平;(6)想增产增收,怕增加基数;(7)想自主经营,怕各方干涉。
会议代表把遇到的主要难题归纳为如下几条:
一、目前上海地方财政留利较少,负担很重,只能在一部分企业以试点方式推行承包,难以真正全面展开。这样产生的包与不包的双轨办法,容易造成新的摩擦。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很有可能发生包盈不包亏的现象。
二、难以估计承包期内的外部环境变化,这是企业界人士最为担心的事。如基数包死,而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实在“难预测、难消化、难应付”。
三、承包基数问题。目前实行的“一对一”讨价还价的方法,可能造成考核企业的新的不平等和苦乐不均。比如纺织行业的人均税利,北京为400元,天津为700元,上海为1400元(最高的企业达5000元),高低相差十几倍。
四、税后还贷难以承受。企业界代表形象地说,“上海企业有如家庭中的长子,年青时尽义务抚养弟妹,老了却要自己照顾自己。”
五、承包后企业新增资产的所有权问题。企业在承包期内所留利润的大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这部分新增固定资产是全部归企业所有,还是由国家与企业按比例分成?新增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效益如何分配?假如不承认企业所有,势必在第二轮承包时又划进国有财产,提高承包基数,后果是企业在第一轮承包经营期间不敢放手挖潜,不积极投资。
(张之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