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喜读三部唐五代经济史著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09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喜读三部唐五代经济史著作
乐游
去年以来,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历史丛书》连续出版了《唐朝仓廪制度初探》(张弓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张泽咸著)和《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三部唐五代经济史方面的论著。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一次不小的收获。
三书之中,前两部主要从财政经济史角度探讨为维持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财政制度。《唐五代赋役史草》着重于研究唐五代曾经实施过的,作为封建国家财政来源的各种赋役制度;《唐朝仓廪制度初探》将封建财政体系的一个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谷物的保管系统——仓廪系统的运营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则从敦煌寺户文书的研究入手,力图再现八至十世纪敦煌地区寺院的经济结构,探讨中国农奴式人口——寺户制的兴衰。三部书的内容虽各有侧重,写作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唐五代经济史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作出研究的著作。
历史研究自然离不开文献研究。由于中国古代典籍不大重视经济状况的记载,有关领域的经济资料记载不是过于约略,就是付诸阙如,因此,仅仅是搜集史料,就已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三位作者经过对史料的钩沉考索,爬梳排比,又结合现代发掘的文物考古资料进行研究,使得因史籍记载语焉不详的各种唐五代有关制度,逐渐明晰可见。但是,如果到此为止,则还只是文献学意义上的研究,与乾嘉学派没有根本的区别。三书作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剖析历史,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同其它社会形态一样,封建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也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唐朝仓廪制度初探》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剖析唐朝仓廪系统,使我们了解到,唐王朝通过义仓、太仓、正仓等对生产者施行赈贷、以常平仓的平籴平粜同社会再生产的生产环节相联系,通过正仓、太仓和军仓同分配(以及再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相联系,通过常平仓同交换环节相联系,从而使封建王朝得以更有效地分别联系和控制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从根本上使封建财政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同样,《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也是通过对敦煌寺院地产结构、寺户的编制形式、地租形态等生产关系的考察,和依佛教内律所规定的寺户地位的法律关系的考察,得出结论:敦煌寺户是从印度传来的内律中的“净人”制度与中国晋唐间田客荫户部曲制相结合的产物。换言之,是中国化了的采取内地田客荫户部曲制度内容的中国式“净人”,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农奴式人口。
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从来不是研究者的最终目的,只有将具体问题、具体制度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了解其意义之所在。再现某一制度的模式,无非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封建制度的全貌。我们了解封建王朝以什么方式、手段征收和调发赋税徭役,了解了各种名目的赋役是如何产生、变化甚至消亡,有助于了解封建王朝经济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我们对仓廪制度及其运营的情况了解得愈细致、愈具体,也就越发了解建立在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唐帝国,是如何一方面通过仓廪系统“抑商”、“恤农”,力图维护国家财赋的主要生产者——自耕农,力图保障社会再生产的连续进行,一方面又是如何通过仓廪“供饷”、“给禄”,从物质上支撑着整个封建国家机器运转,了解到仓廪制何以在中国封建财政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对敦煌寺户制的衰落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后,无疑有助于窥视因史料缺乏而难以再现的中原地区三世纪以后的佃客部曲制的蕴奥,为了解部曲佃客制衰落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提供了一把钥匙。
建国以后,隋唐五代经济史领域曾有过均田制、租庸调与两税法等有关问题的讨论,但由于讨论问题相对集中,许多领域还未开垦,几近荒芜,如仓廪;有些课题如赋役,虽有涉及,却未有全面的探讨;有关敦煌寺户制度,国内研究更是寥寥。《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等三部书的作者在这块几近荒芜的土地上不畏艰辛,默默耕垦,并将其成果呈献给读者,无疑将有助于逐步打开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对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制度史等其它领域的研究,也将是一个推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