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多瑙河畔话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0
第6版(国际)
专栏:匈牙利通讯

多瑙河畔话友情
本报记者 周梅生 方荣萱
卡达尔·亚诺什总书记访华前夕,人民日报记者组飞抵布达佩斯采访。深秋的阳光下,这座素有“多瑙河畔明珠”之称的欧洲名城,更加妩媚多姿,使我们犹如置身画卷。然而,更使我们沉醉的还是匈牙利同志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
10月6日清晨我们来到《人民自由报》编辑部,首先看到当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卡达尔同志即将访华的消息。《人民自由报》副主编拉斯罗·豪维涅茨热情地说,“这次卡达尔总书记访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早在50年代中期,卡达尔总书记就曾先后两次访华,时隔30余载,现在又将第三次访问中国。赵紫阳同志的访匈和卡达尔同志的访华,揭开了匈中人民友谊史上的新篇章”。
近日来,由于报刊、电视、广播大量报道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情况,“中国”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在匈牙利西北边境重镇久尔市,我们访问了具有90年历史的匈牙利最大的工厂——
“拉鲍”车辆机械厂。在该厂汽车部件车间采访时,老工人马杰·萨尔罗对卡达尔总书记的访华十分关注。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第一批青年工人360人,即将到这个厂接受培训。他们对此十分重视。主人带我们参观了特地为中国工人新建的宿舍。这是刚刚落成的6层楼房,外表淡绿色,显得精致美观。宿舍为单元式,每套有3间卧室,6个床位,还设有共用的厨房、卫生间、活动室,每间卧室都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想见,当远离家乡的中国青年工人来到这里后,将会深深感到匈牙利人民的温馨友情。
在驰名遐迩的匈牙利基什包卢蒂歌舞剧院,我们观看了年青的芭蕾舞演员的排练,杰尔芭蕾舞团团长马尔科·伊万今年5月曾访华演出,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回忆了这次美好的访问,兴高采烈地说,“卡达尔总书记将访华,这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事情,这必将促进匈中两国文化交流。”
中匈两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少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改革,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匈牙利同志告诉记者,1968年实行改革后,匈牙利经济曾得到迅速发展,事实证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访问著名的巴布那农工联合企业时,我们看到了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个有6千多名职工的企业,经营耕地、森林2.5万多公顷,拥有一整套现代化的农牧业机械设备,饲养鸡、羊、猪、马等各类家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还创办了肉类、面粉、饲料加工厂和化肥厂。实行改革后,通过选举成立了企业委员会,决定经营大计,拥有生产、销售和外贸自主权,1986年企业总产值比1977年翻了一番,比1968年增长近20倍。它的养鸡场现有437万多只鸡,每天可孵化雏鸡40万只,用飞机向非洲和欧、美各国出口。1986年全企业创外汇2257万卢布和2235万美元,生产蒸蒸日上,职工生活不断改善。
在谈到成就的同时,匈牙利同志毫不隐讳地说,由于国内外的复杂原因,目前匈牙利的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主要表现在外债增加,赤字增长,物价上涨较快,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匈党和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社会经济纲领,并交付全民讨论,举国上下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从明年1月起,将要实施两个新的税法,开始征收企业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将有所下降,但他们说,这是为摆脱困境而必须吞下的两粒苦药丸。匈牙利人民披荆斩棘、坚持改革、勇于开拓和肯于作出牺牲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漫步布达佩斯街头,我们欣悦地看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纷至沓来,随意选购。街道上小汽车鱼贯川流,处处秩序井然。有关部门告诉记者,今年头8个月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2.9%,农业虽遇自然灾害,但生产未受到严重影响,农产品收购量仅比去年减少1.6%,这使我们感到,匈牙利正迈着坚定步伐,必将战胜艰难险阻,取得新的胜利!
(本报布达佩斯10月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