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拆掉这“爱的樊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拆掉这“爱的樊笼”
“不得了!今年陪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比去年还要多!”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报到的新生近700人,而陪送的家长近800人”。“个子比父亲高”的儿子,空着手跟在肩扛皮箱、手拎提包的老父背后;“有些家长象是带领小鸡觅食一样,领着孩子去体检、买饭票,到了寝室,替子女擦拭床铺、洗涤衣服,而这些年轻后生则坐在一旁看着……”这是9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的报道。
这些在幼儿园、小学校里也许不足为奇的景象,却出现在堂堂的高等学府。中国的许多父母,最不看重、最不关心孩子的自立。他们的“强烈要求”,仅仅是让子女在自己的荫庇下舒适安稳地生活。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剥夺了子女自立和成熟的一切机会和条件,抵消了学校、社会培养锻炼青年健康成长的种种努力。
父母之爱诚然伟大,然而它也会变成束缚人、使人变弱的樊笼。鲁迅早在1918年给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慨叹:“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他在另一处又阐述说:“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鲁迅当然不是主张青年都要失去母爱,不过,未能失去父母手造的“爱的樊笼”,确是80年代许多孺子的不幸。不拆毁这“爱的樊笼”,只会养育出许多“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的小鸟,一代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新男儿是没有希望在中国出现的。
(摘自9月24日
《光明日报》 白乐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