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七百四十五个公章和四十五次进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2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七百四十五个公章和四十五次进京
黄胜平
前不久,《无锡日报》披露: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一个公章代表着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每个关卡的决策者、拍板者少则几人,多则十数人。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
无独有偶。这个市的另一家工厂为了办成一件事,在65天之内去北京45次,关节重重可想而知。
这些让人头皮发怵的“天文数字”,对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生产的负作用力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地方和单位办成一件事情所经的关卡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纪录,但繁难之状则大体类同,一提起来,人人痛恨。
当然,恨的决不是把守这些关卡的同志。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和基层的同志一样,切盼改革能加速进行,以早日振兴中华民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扮演拦路的角色乃是身不由己。
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制度和机构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管理层次繁多,职能交叉重复。因此造成机构臃肿,关卡林立,政出多门,互相内耗。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一官而数人为之,一事而数人治之”。这很容易导致为了“谁说了算”而明争暗斗,力量对消,自己绊自己的脚。在这样的体制中办事,难矣!再有雄心再有本事也常免不了落得个望洋兴叹。
对此,上上下下并非没有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多次进行精简机构,就是疗救的一途。然而,事有大背人意者——机构越精简越膨胀,人员越精简越多。原因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职能不清,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也都要管。举一个例子来说,目前不管哪一级地方政府,都要设许许多多的委、局、处和公司,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就是产生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的一个病根。其实企业应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应以间接管理为主。政府的这个职能转变了,庞大、林立的机构自然会减下来。现在有些地方不但政府设置大量的管理经济的行政机构,而且党的系统也对口设立相应的部门,这就更造成了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无人负责。
所以,要想杜绝745个公章和45次进京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如果还是仅从思想作风上入手,点名批评、检查、
处分和制订改进措施,固然可收一时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只会陷入好好坏坏的原地踏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