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共产党员杜荣敏积极改进工具 领导全组每月节约一千余万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03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共产党员杜荣敏积极改进工具
领导全组每月节约一千余万元
山东造纸总厂引擎房工人、共产党员杜荣敏团结全体工友创造了瓦漏〔注一〕;并研究利用乏滑机油,每月可为国家节约一千二百三十五万元财富。
山东造纸总厂(原名华兴造纸厂)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三十年来,机器上的瓦漏和盘根〔注二〕都是从国外输入。后来因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封锁,外国瓦漏和盘根断绝了来源,厂内存货也逐渐用完。工人把已经坏了的瓦漏和盘根钉起来、绑起来进行生产。老工人聂方才说:“对付着用吧!”老工人朱少第说:“没有瓦漏和盘根,咱有什么办法!”就在这个时候,杜荣敏开始下决心团结全组工人,开动脑筋,要克服这个困难。
在全厂开展“红五月”生产竞赛时,厂里存的瓦漏只剩下一个,盘根也仅剩下一盒五分的。新从青岛和天津买来的瓦漏和盘根,用七、八个钟头就折了。杜荣敏非常着急,他想:“为什么这么容易折?”他开始研究。并且把盘根随身带着,有空就拿出来研究。有一天他想到为什么胶鞋底有的容易折,有的却非常坚韧。想到这里,他忽然想起用旧皮带作鞋底不折的事,就马上找了一块旧皮带和瓦漏对照研究。发现皮带的纤维比瓦漏的纤维细密,所以不容易折。于是他把全组工友找来,商量用旧皮带来造瓦漏。他详细地说明了旧皮带可以制造瓦漏的理由。大家虽然也感到有些道理,但总觉得:“如果旧皮带可以造瓦漏,就用不着制造瓦漏的工厂了。”杜荣敏决定先做给大家看,就立刻向行政领导方面提出了这个合理化建议。行政领导方面马上发给了杜荣敏很多旧皮带供作试验之用。杜荣敏抓紧休息时间,依照瓦漏的样子,三天内造出了新的瓦漏。于是开始第一次试验。全组工人一齐动手,拆开机器,安装上新的瓦漏。开车后,杜荣敏目不转睛地瞅着开关汽门和汽缸两头,结果汽缸里的气,溢得很厉害,第一次试验失败。有的工人说:“咱早说不行,偏要麻烦!”有的说:“自己能造,要制瓦漏的工厂作啥!”但是,杜荣敏从水柜里取出旧皮带做的瓦漏,发现并没有折坏,还有些信心。于是拿来和外国货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毛病是尺码大小不对。后来,他又根据一定的规格量了又量,比了又比,第二次制成了瓦漏。这次制的瓦漏在机器上工作了六个钟头以后才渐渐漏水、跑汽。这给杜荣敏鼓舞很大,增强了信心。经过全组同志讨论,发现跑汽的原因是:制造的粗糙、不合规格,尺码大小不对,缺乏成品加工。在第三次制造时,全组同志都动手了,量的量,裁的裁,修理的修理。制成后,又经过测量、压平等手续,最后举行第三次试验。
第三次试验成功了。新制的瓦漏一直使用了四个星期。新瓦漏不但不漏汽、不跑水,并因为皮带柔软,减少了水柜的震动。全组同志都兴奋地说:“土造货大大超过外国货!”行政方面更深地体会到工人阶级的无限创造性。杜荣敏和大家的创造,既解决了生产问题,又节省了每月八十万元的开支。现在,山东造纸总厂不仅在引水柜里换上了自造瓦漏,连自来水桶底也用了自造瓦漏。
杜荣敏领导全组制造瓦漏成功以后,又领导大家节约用油。杜荣敏很早就发现引擎房用油有些浪费,并且发现了浪费的原因。杜荣敏先和党员董凤武商量了怎样利用乏滑机油,克服浪费现象的办法。以后,又在全组生产会议上提出克服浪费的办法,请大家讨论。(讨论时特别征求了老工人朱少第和聂方才的意见。)这个办法立即在工友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经过杜荣敏的试验,这个办法获得了成功。各班试用效果也都很好。这时,杜荣敏向大家提出:“引擎房三个月不领油;三个月以后,每月减领滑机油十二斤、汽缸油六斤,汽油每月改用五斤。”这一建议在全组通过了。这一来,用油量大大减少。为了不使油漏到匿水槽里,杜荣敏最近又在汽缸上装置了一个铁瓦,把漏下来的油再输送到油桶里。这就进一步地避免了浪费。总计每月可节省滑机油三百六十斤,汽缸油一百八十斤,连节省瓦漏等的价钱计算在内,每月可节省人民币一千二百三十五万元。
毛主席在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号召以后,杜荣敏和引擎房的全体工友立即响应。他们说:“过去成绩太少了,今后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再接再厉,增产节约。”(徐杰、李修文)
〔注一〕“瓦漏”是橡胶制成的,俗称“胶皮瓦漏”,宽九寸、长十七寸,厚一寸,长方形,用于汽力机引水入水柜内,使其吸水供给机器使用。
〔注二〕“盘根”是黑铅粉制成的,俗称“黑铅粉盘根”。在汽力机上用三分、四分、五分三种,圆形。用于开关汽门、错汽门、汽缸两头,使汽缸的汽不能溢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