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惊闻稻山嘉宽先生故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3
第6版(国际)
专栏:

惊闻稻山嘉宽先生故去
孙平化
1987年10月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我和往常一样徒步到办公室。刚刚坐下,电话铃响了,响声与平时的电话毫无两样,但它传给我的却是一个令人感到突然的哀痛消息——日本朋友稻山嘉宽先生于今晨7时许逝世,享年83岁。我简直无言以对,不忍相信。但遗憾的是,这事千真万确。他去了,去得这么急!
从去秋起,稻山先生卧病的消息就不断传来,后来又听说他只是腿脚不便,行动靠轮椅,并无其他要紧的病,谁又能想到他卧病一年便匆匆离去了呢!
我同稻山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1984年春随王震同志访日期间。当时稻山先生曾在一家高级日本餐馆里宴请王震同志一行。那时的稻山先生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他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画家黄永玉大师也应邀在座,他趁大家不注意时为稻山先生画了一幅速写,令稻山先生快乐异常,称赞不已。稻山先生同王震同志情深谊厚,席间气氛融洽,令人难忘。但完全没有料到,这次见面竟成永别。
15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都曾强调,两国人民盼望已久的这一天之所以能到来,是与许多先辈、许多朋友长期奋斗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的。周总理曾说:“饮水不忘掘井人”。稻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掘井人之一,多年来被两国人民尊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先驱。在我的记忆中,日本当今的经济界首脑中最先与中国接近的便是稻山先生。1958年,正是中日关系阴云密布的年代,岸信介内阁加紧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也因此难产,迟迟达不成协议。当时稻山先生是八幡制铁所的常务董事,2月间他顶着风浪毅然率日本钢铁代表团来华,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商谈日本钢铁与中国铁矿石、原料煤的易货贸易。周总理从朝鲜回来会见了稻山先生。中日钢铁五年长期协定终于在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于2月26日正式签字。在日本,在那同“共产圈”国家接触被视为异端的年代,稻山先生能出此举,实在令人敬佩。钢铁长期协定因其后不久发生的“长崎国旗事件”而未能实施,作善后处理时,稻山先生坚持不称“废除”,只称“中止”。今天,中日钢铁业界之间的贸易与合作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确实是一度中止之后又有了新发展,但追根溯源,人们怎能忘记稻山先生当年在十分困难时期所付出的心血?这正是他的远见卓识之所在。许多今天已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只有置身于历史之中,才可体会出开拓者难能可贵之处。
1964年中日双方分别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廖承志办事处和高碕办事处,我在东京廖办工作。其间同稻山先生常有接触。当时他已身居八幡制铁所社长要职,对中国的客人依然十分热情,平易近人,我们有事求见,有求必应,并可登堂入室。那时不比现在,我们作为中国的一般民间常驻机构代表,想接触日本财界巨头并非易事。
70年代后期,稻山嘉宽的名字又和上海宝钢的建设连在一起。记得是1977年冬,稻山先生率日中长期贸易协议推进委员会访华团来北京时,李先念副总理对他说:希望稻山先生帮助中国建设一所先进的、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稻山先生欣然应允,第二年5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签订了建设宝钢的协议书。随着这项大工程的全面铺开,预想不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一时间宝钢成了争论的中心,其中也难免有对稻山先生的误会。可我从未听说稻山先生作过什么辩解,足见他对自己之所为充满信心,相信历史会作出公论。1985年冬,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声震中外,寒流终于过去了。现在我国钢铁生产已突破5000万吨大关,毋庸否认,这是和扬子江畔拔地而起的宝钢的发展分不开的。宝钢的作用还不仅是增加了几多吨钢产量,今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又报道,宝钢一期工程设备全、技术高、工艺新的优势不断发挥出来,宝钢在腾飞。我相信稻山先生生前对这些消息已有耳闻,也一定曾暗自欢喜。
稻山先生还曾任国际石油株式会社社长,为开辟进口中国石油这条渠道,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稻山先生投身钢铁事业60余年,曾被誉为日本的“钢铁大王”,主持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工作后又被称为“财界总理”。他身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一直为发展中日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不断努力。他同周恩来总理、邓小平主任、李先念主席等我国老一辈的领导人有着广泛接触,我国领导人言及日本财界往往要提起稻山先生。
稻山先生生前当然也知道近年来中日政治、经济关系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对此,他也许是心怀遗憾与世长辞的。但我相信许多先辈们以心血换来的中日关系各项原则,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维护,障碍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排除,两国人民不会允许中日关系倒退。
雨过天晴时,人们定会再次举杯,笑慰故人于九泉之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