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瘦子”何以“胀”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4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瘦子”何以“胀”起来
新华社记者 赵玉庆
坐落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的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在原计划投资概算全部花光之后,还未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目前仍需追加巨额投资。这不禁引起了人们对现行投资体制的思索。
这是吉林省近年来最大的一项非生产性工程,它包括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500个座位的音乐厅、两个舞厅以及棋室、学艺室、餐厅、旅馆等。1983年上马时,总概算为918万元,计划在1986年底竣工交付使用。可是,这些钱只够完成框架,连屋顶都没有盖完。最近,主办这项工程的吉林省文化厅会同设计部门又提出了一个将总投资追加至3188万元的新概算。
新概算是原概算的3.47倍。膨胀系数如此之大,原因何在?请看他们在不久前的工程新概算报告中列举的细目:材料上涨和费用增加674万元,旧基础改造(这一工程是利用原有一项工程的旧基础修建的)费用增加306.62万元,更改设计283万元,原设计漏项364.60万元,原概算不足642万元。
由此可见,原材料涨价和费用增加只是部分原因,而原概算不足、设计漏项和更改设计三项相加则达到1289.6万元。
由于吉林省财力有限,到1986年,省财政已经拿不出钱来,文化部补助的200万元也已花光,省政府决定缓建这项工程。
令人深思的是,这种现象不是只此一家。1979年动工兴建的吉林省彩电中心,原概算934万元,建了8年还未竣工,而概算已追加到2462万元。辽宁省一家工厂的一项工程,原概算888万元,现已追加至2400万元,3个8变成3乘8了。四川省15个大中型项目,原批概算15.23亿元,实际需要27.47亿元,超过80%。
对此,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基建超支是由于建筑材料上涨、费用增加造成的。但据有关部门的计算和分析,现在与1982年相比,各项建筑材料上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20%—25%,费用增加约占3%—5%,两者相加不超过整个工程造价的30%。
一些长期从事基建工作的同志认为,产生上述畸形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投资体制中存在着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病。反正是国家出钱搞建设,在大家争上项目的“投资热”中,宁肯压低概算,以求通过国家审批。一旦上了马,“瘦子”慢慢变成“胖子”,钱不够了,就向国家伸手,追加投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