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治我黄河”需要科学安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学术界建议

“治我黄河”需要科学安排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朱荣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殷商到北宋的27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黄河自身的复杂因素,黄河几千年来未得到有效治理。据史载,黄河决溢达1500次之多,成为著名的“中国之患”。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黄河这条“东方巨龙”才被锁住。
黄河的现状如何,其治理的前景如何,仍然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不仅牵动着大河两岸1.3亿人民的心,牵动着祖国10亿同胞的心,还引起世界各国友人的关注。我国学术界许多人都认为,黄河及其治理、开发现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黄河为害的隐患仍严重存在。首先是下游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挟带沙量之多,居世界各大河流之首,平均含沙量为37.5公斤/立方米,远高于居第二位的美国科罗拉多河(平均含沙量27.5公斤/立方米)。据统计,黄河入海水量年平均500亿立方米,泥沙约16亿吨以上,其中约12亿吨输入河口地区,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据估计,照此速度,下游两岸大堤每5~10年加高1米。而从清末咸丰年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的百年来,黄河河床早已成为高出地面3~10米不等的“悬河”,如任其加高,令人担忧。其次,黄土高原继续遭到破坏。由于长期来滥伐滥垦相沿成习,以及农林牧分布失调,高原沟壑加深、切割密度日益增长,造成农业主要耕种区的农田冲失、土层变薄,据统计年均减薄1~1.5厘米;土地日益贫瘠,肥力下降,有人估计每年平均流失氮、磷、钾及有机肥约3000万吨,而且涵养地下水的条件也趋恶化。这不仅严重影响高原人民的生计,也成为下游河床泥沙的主要来源,极大威胁着黄河的安全。再次,黄河沿途污染严重。黄河流量之大,流经省区之多,均不失为我国主要水资源之一,其水质如何,事关重大。但据报道,由于沿途有关省市的厂矿企业不重视污水处理,河水遭受严重污染。其中兰州附近,主要受到镉、汞及酚的污染;黄河中游主要是砷污染区。仅以黄河支流无定河为例,该河每年流入黄河泥沙达2亿吨之多,其泥沙含砷量为每公斤2.6毫克。而黄河两岸地表下30~40厘米处含砷量分别为7.2毫克至12毫克不等。
第二,对黄河治理及其开发乃至利用,缺乏系统工程的科学安排。黄河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综合了水利、电力、航运、地质、生态等多方面的子系统,缺少一方,便会顾此失彼。但是,由于受条块分割的旧体制束缚,目前仍然是“单打一”治黄的局面。例如,开荒种地的不考虑水土流失;开矿、淘金的不考虑保护高原植被;发展工业的不考虑保护黄河水质;发电建坝的不考虑通航设施,黄河上的著名大坝都没有过船设施,这不能不引起航运界的关注。
第三,财力不足。欲加速黄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是困难的。根据国家财力及其投资分配的情况看,要在短期内再扩大投放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开辟多种集资渠道,但至今似乎仍然渠道单一。
为此,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能协调和兼容黄河工程全部方面,如水电、农林、交通、环保、矿产等的统一管理机构,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与此同时,应成立“黄河研究会”的学术性组织,它既可作为咨询机构,又可广泛联络国内外学术界(据笔者所知,欧美及日本的学者中,均不乏黄河研究者)。
二是为黄河开发广辟集资途径。除国家拨款外,还可以倡导地方财政、民间集资、吸收海外团体和个人资助并举,以加速开发黄河的步伐。
三是加强立法,保证黄河工程的顺利进行。黄河流经9省区,长达5400多公里,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各地区、各单位从各自利益和需要出发,不顾全局,在这漫长的战线上,随心所欲地给黄河施以“手术”,则黄河工程必将事倍功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