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化整为零——西藏速写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5
第2版(经济)
专栏:

化整为零
——西藏速写之二
本报记者 卢小飞
我们从围裙说起。藏族的服饰里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妇女的围裙。
贡嘎县吉德秀的“谐玛”围裙在全藏独树一帜。工艺精致,色彩鲜艳,远销江孜、青海、印度、尼泊尔。不幸的是
“割尾巴”的时候,这里的织机销声匿迹。而今,家家户户的织机又都响起来了。
一个家庭,即是一个小小工厂,耳聪目明的拉萨及尼泊尔商人远道来此收购,将这个闭塞的小镇与市场连接起来。这也是织机重新起动的重要原因。
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原因,西藏社会经济系统发育缓慢,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多年的实践告诉人们,在这里用内地的办法办大工业不行,搞计划经济也不灵。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西藏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化整为零,以个体和集体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
各地的民族工业由集中改为分散。在拉萨、日喀则、江孜、山南、亚东等地,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静悄悄地散落在幽巷里、庭院中。去年,仅旅游商品一项,就收入55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多。上面说到的吉德秀镇,去年总收入130万元,其中手工业72万元(不算自用部分),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江孜地毯素受国际市场青睐。古色古香的花纹和手工编织的力度独具特色。我来到日喀则宗山东面的陋巷扎热林59号,主人班多今年58岁,织了大半辈子地毯。手艺远近闻名,织法细,剪工精。尤其擅长难度大的凹剪,号称全藏第一把剪刀。可是这样的手艺人,前些年却一直在赶马车。
“1977年我开始在家里偷偷摸摸地搞。居委会书记到我家来,我拉住他的手:‘你抓我也可以,救我也可以!’年轻的书记默许了我,可我还是提心吊胆。没想到不到10年,我就能光明正大地开作坊啦!”
班多的5个孩子全跟他学织毯,各自承担洗染织剪中的一道工序。他还带了7个徒弟。从收购羊毛到销售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由他一人筹划。一般一年可生产24对卡垫,纯收入7000多元。去年12月,他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个体劳动者代表会,受到赵紫阳总理的亲切接见。
象班多这样的个体户,在日喀则和江孜已有1200多户。除江孜地毯外,日喀则的“金宝地”小帽、扎西吉彩的银包木碗、拉孜和谢通门的藏刀,均已在市场上创出了牌子,成为供不应求的旅游商品。
商业的改革也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在全藏,经营状况不好的国营商店,或下放给集体,或承包、租赁给个人。到去年底,全区已发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达3.9万多户,从业人员有5.1万多人。去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0亿多元,其中个体工商业就占3.8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