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搏击——记物资体制改革给上海带来的冲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6
第2版(经济)
专栏:

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搏击
——记物资体制改革给上海带来的冲击
新华社记者 沈世纬 吴复民
物资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冲击波,曾经使我国重要的加工工业城市上海的天平发生倾斜,干部手足无措,生产跌入低谷。严峻的形势使上海人从反思中奋起。尽管有风险的压力,有左右掣肘的烦恼,他们还是逐步把握住变革的趋势,从“万事不求人”的封闭圈中走出,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去搏击风浪。
上海失去平衡
1985、1986年岁尾年初,物资体制改革的冲击波席卷上海企业。70%原材料由以往靠国家调拨变成靠自己筹措。素来坐吃“皇粮”的干部一下子懵住了,庞大的工业机器在运行中出现了“故障”。
且不说钢材、木材这些主要生产资料锐减让上海捉襟见肘,连一些不起眼的原材料短缺,也使大批企业陷入困境。
山芋干告急:每天要吃200吨山芋干的上海酒精厂,苦于无米下锅,被迫停产一个月。全市近千家用酒精做原料的企业受到波及。
山羊皮断档:上海历来每年靠国家调拨200多万张山羊皮,1986年国家不调拨了,制革行业的数十家企业措手不及,有的停工待料,一批出口合同不得已违约。
工业用盐短缺:烧碱和氯气两大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岌岌可危,化工、轻工、印染行业大批企业生产受挫。
全市生产出现少有的“低谷”:一二月份工业生产仅比上年同期增长0.3%。这点增长还仰赖中央在沪企业的支撑。
严峻的现实给上海干部上了深刻的一课。改革陈旧的物资体制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引导干部适应这种变革的大趋势,才是上海的出路。
改革引发撞击式反射
产品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上海“万事不求人”的思想、老大自居的架子、冷冰冰的面孔,在变革中首先受到涤荡。上海市府领导率先带领一个个经济代表团,到兄弟省市去疏通渠道,商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各行各业趋之若鹜。从内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从东北林区到新疆棉花基地,到处印下他们的足迹。
改革引发撞击式反射。市政府适时提出:发挥上海技术、管理、产品、信息的综合优势,同兄弟省市开展“一揽子”协作。牵动全局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紧锣密鼓地出台:
——建立全市筹措“粮草”的中枢——“上海市原材料协调小组”,统筹制订原材料方略,协调各种关系,避免“政出多门”。
——汇集各方开发原材料的资金,成立上海市原材料开发“基金会”。
——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原材料。
——着手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用料省、耗能少、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尽量减少初级原材料的使用。
——输出资金、技术,输入原材料、能源。由上海投资的有色金属、生铁、纸浆、皮革、煤炭等基地,遍布各地。迄今,上海已投资9.2亿元,同兄弟省市联合开发建设599个项目,上海从中可以返回68种原材料。
中介机构的崛起,一批经纪人的活跃,这是上海在物资体制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为编织物资供销网络穿针引线的物资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目前在上海已有10来个。
改革,催动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全市40多个生产资料贸易中心,构成一个多功能、开放型的市场体系,发挥着上海这个中心城市对物资的聚合和辐射作用。
企业在市场唱主角
物资体制改革的浪潮,势不可当地把企业推向市场。对于外部环境的这种骤变,人们的心理、思维、习惯、工作方式,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间,企业品味到了甜酸苦辣各种滋味,然而,由“国家包”、“向上要”到“多方搞”、“自己找”这种深刻的变革,毕竟已经开始。
产量居全国之冠的上海钟厂,向来过着“不愁吃”的太平日子。物资体制改革之初,工厂缺乏应变能力,原材料严重短缺,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青年厂长汤擎天,毅然带领企业掉头,把市场作为企业活动的中心舞台。他们使出各种招数,广开筹措“粮草”的门路:到生产资料市场采购,用企业自留外汇进口,用优质产品串换,原材料吃了个“大拼盘”。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相应地变革,让“销”坐上第一把交椅。企业驾驭了市场,全盘棋皆活。去年,上海钟厂坚强的“胃”消化原材料提价因素近400万元,占全年实现利润的1/4。
今年3月,天津钢厂用于电炉炼钢的高压断路器发生故障,钢厂被迫停产。上海华通开关厂闻讯,一改“朝南坐”的积习,立即派出专车专人送备品配件上津,一到现场马上投入检修,使钢厂很快恢复生产。而华通厂需要的一批钢材,天津钢厂则从超产部分予以优惠提供。改革,打破了上海同兄弟省市企业间靠国家指令维系的僵化格局,代之以双向式的沟通,互惠互利的协作。这种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上海的一些企业已可以窥见端倪。
改革的浪潮催促着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世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海紧固件行业靠“吃”进口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外汇增值率在60%以上,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纺织、轻工、化工、机械行业,到国际市场去筹措材料,再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已不再是稀罕事。
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择优择廉选用代用原材料,也不失为上海企业的一条出路。“市场学”与“材料学”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推上海宝屐皮鞋厂。这个厂把本厂精湛的制鞋技艺同高档代用原材料珠联璧合,从此再也不为原材料短缺所困扰。
上海的原材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资源紧缺将在一个长时期内制约上海工业的发展。新建立的生产资料市场尚在发育之中,一些宏观调控手段也还不尽如人意。然而,改革的洪流开始冲决旧体制的堤坝,新的物资体制的框架正在确立,已经走出“低谷”的上海工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