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美丽友好的黑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8
第6版(国际)
专栏:刚果通讯

美丽友好的黑角
本报记者 杨汝生
从布拉柴维尔登机向西飞行约40分钟,飞机便开始徐徐下降。透过舷窗下望,蔚蓝的大海,葱郁的桉林,宽阔的港口和密密匝匝的房舍,都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刚果外交部的吉尔贝先生高兴地对我说:“黑角就在眼前”。
刚果的版图犹如一个倒悬的布袋,黑角则是系在袋口的一颗珍珠。相传19世纪中叶,一位葡萄牙探险者乘船来到这里,瞥见岸边一块突兀的黑色礁石,遂称此地为“黑角”,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自从70年代初期黑角附近发现大量石油以来,“黑角”二字变得更加熠熠生辉了。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黑角已从原来的一个偏僻渔村发展成为刚果第二大城市,人口逾20万,经济发达,因而有“经济首都”之称。市区街道整齐,店铺缀连,小汽车往来如梭,颇有几分豪华景象。市内看不见高楼大厦,但那绿荫环抱的一幢幢低层别墅却给人一种恬适的感觉。
黑角的发展得益于大洋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是中非地区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对刚果和中非内陆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因年久失修,某些路段经常受阻。刚果政府在国际组织和邻近国家的赞助下,经过8年的努力,投资1070亿非洲法郎,于1985年完成了马永贝山区91公里的改建任务。现在,从黑角到布拉柴维尔的运行时间不仅缩短了好几个小时,客货运量也增加了1/4。黑角港又是非洲西海岸的三大港口之一,可停泊万吨轮船,年吞吐量约在900万吨以上。刚果的木材、咖啡、可可,加蓬的锰砂,乍得的棉花,中非共和国的原木,都从黑角港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黑角炼油厂的总经理雅克·佩耶勒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了记者。他指着墙上一幅挂图介绍工厂的情况。这个炼油厂是刚果石油公司同法国埃勒夫石油公司的合营企业,刚方股份占60%,法方占40%。目前它是刚果最大的企业,设计能力为100万吨原油,1972年动工兴建,1982年建成投产。现有职工360人,其中有法国管理和技术人员45人。该厂生产的汽油、柴油和其它石油产品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这个工厂已实现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各生产岗位都由电脑控制。
佩耶勒先生对我说,搞好生产的关键是提高全厂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工厂十分重视技术培训,除了就地培训外,每年还都输送一部分工人到法国的石油部门学习。到目前为止,已有148人接受7230天的培训,每人平均近50天。现在许多关键性的岗位上,都有当地工人独立工作,法国技术人员的人数在减少。除了技术培训外,工厂还特别重视培养全厂人员的勇敢献身精神。工厂的西北角有一片焦土,每星期都在那里举行一次灭火的大演习。他说,听到警报,人人出动,大火要在几分钟内扑灭,以确保炼油厂的安全生产。
黑角人民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这种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食不果腹的中国劳工远涉重洋,被雇佣到此参加大洋铁路的建设。在黑角市公墓的一隅,还埋葬着几位华工的亡魂。现在,不论走到哪里,常常会有人迎上前来热情地用中文问候“你好”。记者在旅馆附近的汽车站旁结识了一位刚果青年,他竟能用中文叙述中国医疗队如何抢救了他母亲的生命。我对他能讲这么多中国话感到有些惊异,他说,在70年代此地的中学开设过中文课,后来他虽辍学参加了工作,但一直坚持自学中文,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去中国深造。
黑角,一座美丽而又友好的城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