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夜飞伊维萨——中国大夫抢救西德八旬老妇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8
第7版(国际)
专栏:

夜飞伊维萨
——中国大夫抢救西德八旬老妇记
任毓骏
来自地中海的急电
9月金秋,天高气爽,在联邦德国正是旅游黄金季节。然而,正在该国讲学和访问的中国急救专家、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李宗浩没有时间一享秋游之乐。48岁的李大夫在三所大学讲学后,正忙于考察西德的飞行急救系统。
9月14日下午,李宗浩大夫正在一架直升机上工作。突然,飞行急救中心总部打来电话,要他在5分钟内做好准备,回到总部。原来,总部刚刚收到一份来自西班牙伊维萨岛的加急电报。电报说,一位正在该岛旅游的西德老太太心脏病复发,住在当地医院,家人请求派医生前去急救。当时总部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心脏病专家,便马上想到李宗浩大夫。他们知道李大夫已在中国出版了几本这方面的专著,而且早在1983年就受该总部和西德驻中国使馆之托,参加抢救过一位在华德国专家。当时德方接受了李大夫的建议,没有按原计划把病人送回西德,而就在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地作了手术,既争取了时间,又使病人免受长途飞行之苦。这次来西德后,李大夫已经在四个直升机急救站工作过,飞行十多次,成功地急救了不少病人。
李大夫回到总部后,负责人戈赖尔博士讲完情况后客气地问道:“李大夫,您是否愿意为总部远行一次?”看到西德同行这样信任自己,李大夫毫不犹豫,欣然应允。总部又派了一位麻醉师和一位护士一同前往。李大夫只随身装了自己的中国护照,就马上换好飞行服,前往机场。这前后只不过10分钟时间,一部装备齐全的轻型喷气救护机已等候在停机坪。
一声“晚安”过边卡
西德的急救工作闻名于世。遍布各地的急救中心自不待言,连全国汽车俱乐部也由于热衷急救并起了重要作用而在国际上声名远扬。近年来,西德又大力发展空中急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约30个直升机急救站,每个站的飞行半径50公里,全国95%以上的地区都可享受直升机的恩泽。一些站还有轻型喷气机全天待命,可以飞往更远的地方抢救病人。这些飞机内都有标准化的医疗设备和抢救器材,任何一位急救医生登上任何一架飞机,都对这些设备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由于飞行急救比地面救护车省时间,少震颠,自实施飞行救护以来,病人的截瘫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
李宗浩大夫和两位西德同行乘坐的就是这种轻型救护机,他们登上飞机后,直飞伊维萨岛。途中,他们详细检查了机上的医疗设备和急救器材。李大夫还应同行的要求,介绍了他对心室纤颤和猝死复苏的研究,引起西德医生很大的兴趣。
飞机在伊维萨岛上降落后,他们照例接受了西班牙边防人员的检查。随行的西德医务人员向西班牙边防官员介绍说,这是他们特邀的中国专家,前来救护病人。边防官员听说后站起来,笑容满面地用英语说:“请李大夫告诉我,中国话‘晚安’怎么讲?”李大夫回答之后,这位边防官马上用中国话说了一声“晚安”,走过来握手。
中国大夫不辱使命
他们到达医院病房后,才知道老太太已88岁,前一天心脏病突发,送往医院抢救。当时已昏迷不醒,先后曾发生过3次心室纤颤。因呼吸困难,已切开气管输氧。看到中国专家和西德医务人员到来,西班牙的主管大夫如释负重,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老人的病情和采取的措施。
在两国医务人员的配合下,李大夫对老人进行了详细检查,采取了预防室颤等一系列的措施。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精心治疗,老人病情趋向稳定,并慢慢苏醒过来。李大夫看到情况好转,有把握把老人运回西德,就立即决定把老人搬上救护车,直奔机场。当车停在飞机旁准备登机时,老人的病情又出现反复,李大夫一行不顾辛劳,马上又进行了紧急处置,终于再度控制住病情。
把病人抬上救护飞机之后,两国医务人员马上接通输氧、输液设备和心脏监护仪器,机舱成了一个设备齐全的监护病房。随着飞机升空、飞行,他们密切注视着老人的病情和舱内的心电监护仪器,途中,还进行了几次紧张的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把这位生命垂危的高龄病人安全地送到西德一家有名的医院,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完成这次飞行急救之后,李大夫在西德急救中心总部声誉倍增。急救中心主任戈赖尔博士为李大夫举行家宴时,请了许多著名的教授和医生作陪,并特地在门前升起了五星红旗。他称赞说:“李大夫,我认识世界上急救医学界许多朋友,而你是我们最信任的人。你维护了本中心的荣誉,也为中国医生争了光。”(附图片)
李宗浩大夫正在参加飞行急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