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佐法尔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8
第7版(国际)
专栏:

佐法尔掠影
林皎明
佐法尔地区位于阿曼苏丹国南部,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首府萨拉拉,依山傍水,坐落在靠近民主也门边境的海滩上。
从马斯喀特南下,一步出机舱,恍若进入“仙境”。几天访问中被枯燥的漠漠黄色模糊了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婆娑摇曳的蕉叶,阡陌纵横的绿菜园,处处赏心悦目。平缓逶迤的坡谷覆盖着植被,虽不如中国武陵山区俊秀,也颇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牧场的风韵。世代浪迹沙海的贝都因人,视它为“天堂”是不足为怪了。
赶得巧,记者在佐法尔每年为期3个月的雨季结束之前,目睹这里海市蜃楼般的景致。萨拉拉以北东西横贯175公里的山脉,挡住印度洋季风吹来的团团云雾,把珍贵的雨水截留在南麓这块地面上,滋润出盎然的绿色生命。但当季风一过,绿色也随即渐渐淡去。当地居民随着自然节拍变换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趁雨季,种植香蕉、椰子、可可、木瓜、蔬菜;在旱季,放牧骆驼、肉牛和山羊。佐法尔从中世纪以来就形成这种半农半牧的散居社会。
由于这种明显的季节变更和职业转换,统计人口都很困难,估算有10万人。山路上,与一群骆驼相迎,好不容易在骆驼群中发现主人。这是一家祖孙三代的男子汉。祖父,有50出头,风餐露宿的游牧生活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双鬓。父亲正壮年,慓悍豪放,皮肤同样被晒成古铜色。小儿子不到10岁,长着一双有神的大眼睛,跟随长辈学放牧(见下图)。这里的阿曼牧民不穿常见的那种雪白长袍,而是头缠花巾、腰围一条薄花毯。除孩子之外,各人扛一枝旧式比利时自动步枪。作为阿曼国徽标志的弯鞘匕首,更是非佩不可的。象大多数贝都因人一样,祖孙三代待人真诚、热情,很快就与记者熟悉起来。他们说,用那擦得闪亮的铝盆挤一盆骆驼奶,外加嫩草叶,就是最好的食品。夜晚解下腰间的薄毯往篝火边一摊,就能入睡。
身边左右那200多峰骆驼,是这一家的主要财富。阿曼贝都因人历来以骆驼的头数计算家产。据介绍,全地区约有21万只骆驼,26万头牛。一头公骆驼市价三四百里亚尔
(1里亚尔约合10元人民币),母骆驼售价上千里亚尔,一般不卖。牧民每年只卖几头骆驼便能维持生计。一般贝都因家庭还拥有1至2辆汽车,用于运水或采购。人们在萨拉拉人声鼎沸的交易市场,可以见到骆驼乖顺地卧在卡车上,听任主人在车边与顾主握手成交。
在空旷寂寥的牧场上,你会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受。而在萨拉拉,你又能眼见现代化文明社会的雏型。政府机构安置在精巧别致的别墅中,与外界电讯联系畅通。机场、码头、发电厂齐备。在宽约数尺的小巷市场漫步,更有一番情趣。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鱼市菜市分门别类,还有专门卖镌刻铜盘等手工艺品的。小吃铺里不时飘出烤羊肉串的扑鼻香味。阿曼政府在1975年消除长达十年的内乱之后,将基本建设总投资的27.1%用于重建和开发佐法尔地区。一些原对立派人物被吸收到政府任职。从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阿曼重点在佐法尔分配和规划土地,营造“社会综合体”式的牧民定居点,包括住宅、学校、诊所、清真寺、商店、供水站及电力电讯网。截至去年底,全区新建成了100多个定居点,又有9000多户牧民迁进新居。
沙漠中的一眼清泉,便足以把百里之外的牧民和骆驼吸引到它的跟前。阿拉伯半岛上绝无仅有的“绿色天堂”,正呼唤着越来越多的阿曼人到那里耕耘放牧。愿那象征繁荣的绿色年年更新、年年扩展。(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