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谈社会不良心理传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谈社会不良心理传染
最轰动于世的社会心理传染事件,莫过于1986年4月在日本发生的著名歌星冈田有希子自杀事件。冈田在1985年刚被评为“最佳新歌手”,早已成了青年崇拜的偶像。她自杀消息一传开,仅2个月内就有114名少男少女仿效自杀。心理学家普遍注意到此事,并称之为“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西方的不良心理传染,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大量暴力、色情案件见诸新闻媒介和电视屏幕,提高了这种传播的效率。但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大量在非正式场合随机的、即兴的各种“信息发布”,也即每日存于我们身边的“他人告知”。
人在社会中的相互心理传染,一方面有消极作用,如自杀、暴力等;另一方面有积极作用,如情绪沟通,满足相互间心理接触的需要,以适应在社会群体内的协调行动。还有其他学习行为,如对流行色、流行服装的模仿等等。
不良社会心理何以总是在社会群体中迅速传染?这主要与社会群体的特性有关。群体规模越大,传染时人的个性因素越不被重视,在传染时,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方式会与独处时大相径庭。模仿是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过相互感知,相互反馈,即通过“传”的过程来确定自己的言行,甚至情绪反应的合适程度,以及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
形成传染有时个体本身也有原因。如:据记载,某纺织厂有十个女工曾反映厂内纺织品原料中有虱子,身上出现刺痛、神经紧张等症状。几天之内,很快蔓延到59人。经调查,纺织品原料中没有虱子,11天后,这些症状就象出现时那样突然消失了。后来知道一个有趣的情况,即“虱子”确实总是首先袭击对异常行为几乎没有社会约束力和控制力的人。
(摘自《社会》第五期 王德敏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