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北京图书馆沿革漫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北京图书馆沿革漫话
北京图书馆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筹建。起初按照近代国家图书馆格局筹建京师图书馆,委派缪荃荪、徐坊分任正副监督,并允准拨入南学典籍及内阁大库图书,其中包括南宋缉熙殿和明代文渊阁的皇家藏书。暂借广化寺狭小卑湿的僧舍权为馆舍。
1912年,以蔡元培为总长的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接管了清末筹备未完的京师图书馆。在新任馆长江瀚等措办下,先后调取各省官书,入藏了前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卷等。是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
1928年秋,“北伐军”进入北平,随之,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在此形势下,北平大学院聘请陈垣等人组成京师图书馆新馆筹备委员会。1929年,将由方家胡同原址移于中海而改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馆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是年8月,聘任蔡元培和袁同礼分任正副馆长,马叙伦、陈垣、刘半农等为馆务委员会委员,并着手已酝酿数年的在北海西侧兴建新馆的计划。1931年4月,新馆主楼工程告竣,同年7月1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舍正式对外开放,因文津阁《四库全书》列入了新馆,就将馆前的街道命名为文津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除有部分珍本辗转转移外,北平图书馆的巨大图书库藏难以于短期内撤走。面临北平沦陷,馆长与馆务委员会率领一部分工作人员南撤,在北平馆址留部分人员看管图书。至此,北平图书馆一分为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馆长袁同礼回北平主持馆务。因抗战被迫分割的两部分恢复了统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图书馆改名北京图书馆,并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摘自《现代化》
第九期 杨扬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