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改革开放给武钢带来新的活力 产量、利润大幅度增长,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9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革开放给武钢带来新的活力
产量、利润大幅度增长,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本报武汉电 本报记者龚达发、冶金报记者马金山报道:改革开放给武汉钢铁公司带来了新的变化。武钢戴上了一连串炫目耀眼的“桂冠”:“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效益先进企业”……
这样几个数字是有说服力的:1979年以来,武钢实现利税以每年一亿元的速度递增,1986年达到13.44亿元,八年利税总额是前21年总和的2.4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八年增长1.5倍,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武钢是“一五”期间兴建的大型骨干企业。1958年投产后,产量一直徘徊不前;70年代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直到1978年产量仍不到设计能力的30%。1979年以来,国家先后对武钢实行了利改税、工资总额随上缴利税浮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武钢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干部、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六五”以来,武钢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拿出企业留利的70%进行技术改造,使一批年久失修的主体设备,得到修整,并完成了一米七轧机的收尾配套工作。去年生铁、钢、钢材年产量都超过400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32.6%、68.5%和22.2%。
一米七轧机系统投产之初,由于“消化”不了国产钢坯,事故频繁。一位外国专家曾预言:“用不了三五年,一米七将成为一堆废铁。”武钢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对待国外先进技术,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虚心向国外专家学技术、学管理,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终于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子。短短几年,成功地解决了“洋机器”吃国产原料的问题。1986年一米七系统的连铸、热轧、冷轧、硅钢片等产量分别超过设计能力41%、6.8%、0.1%和14%。
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带动了武钢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厂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工艺逐步适应了一米七高标准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