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变单一种粮为“三路并进” “贫瘠甲天下”的定西县四年大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9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第九年

变单一种粮为“三路并进”
“贫瘠甲天下”的定西县四年大变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谷翔、刘葵华报道:全国出名的穷县——甘肃省定西县,摆脱“单一种粮;愈种愈荒”的恶性循环,从本地“十年九旱”的实际出发,种草种树、修造基本农田,同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三路并进”,短短四年面貌大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两个大旱之年,景象大不相同。1982年8月,记者第一次访问这里时,适逢大旱,当时虽是春小麦收获时节,而见到的却是一片灾荒,地里无收,农民无粮,连人畜饮水也很困难。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逃荒。今年恰巧又是8月麦收季节,又是一个已持续10个月无透雨的大旱年,记者再次访问定西,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们忙着收打刚登场的小麦,除遭冰雹袭击的少数乡村,收成大都比去年好;集镇上一片繁荣,肉禽蛋瓜,品种齐全;公路上,运煤的,拉货的,车水马龙,大旱之年却见不到灾荒的迹象,县委书记高存弟介绍说:从1983年到1986年粮食连续丰收,年均粮食总产量1.2亿公斤,人均产粮359公斤;预计今年粮食总产不在这个平均数以下。而1983年以前,年均粮食总产只有7000万公斤,人均产粮224.5公斤。从1985年起县财政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摘掉了长期“吃补贴”的帽子。
以草兴牧促粮,新路越走越宽。过去在定西,粮食一不够吃,就在扩大种粮面积上下功夫。柴草不够烧,就上山挖草根。结果是,地越种越广,土越种越薄,粮越来越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定西人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这条老路决不能再走下去了,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力种草种树,从林草起步,以草兴牧,种养结合。于是,他们在粮食生产上变广种薄收为大力提高单产和总产,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退耕种草,粮草轮作。经过4年的努力,全县34万农民人均已有梯田、坝地、水浇地等基本农田2.2亩、林地2.3亩,草地2.2亩。去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虽比4年前减少了近10%,而粮食单产增加了近一倍,总产也大幅度增加。4年里,大牲畜和生猪存栏量分别增长了56.2%和78.9%。粮多秸草多,群众有了燃料,不再刨草皮、挖草根了,有效地制止了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已有60%的荒山面积得到了治理。
办工厂,办市场,增强“造血”功能。农村第二步改革,使定西人思路宽了,眼界远了,他们在致力种草种树,修造农田的同时,还积极地兴办工业,兴办乡镇企业,兴办商品交流市场。4年前,记者在这里没见到什么象样的地方工厂,这回却不同了,仅县办工厂就有88家,既有从外国引进设备的现代化地毯厂,又有机械制造、毛纺、化工、建材等多种工厂。几年前几乎是空白的乡镇企业发展更快,现在已经有了2566家,务工劳力1.2万多人,加上劳务输出的3.1万人,已有1/4的农业劳力离开了土地,转向其他领域了。去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478万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多。
只走种粮一条道,曾使“贫瘠甲天下”的定西,越种越穷,越种越荒;“三路并进”,则使定西面貌迅速大变。其实,这也不只是定西一县的经验,也是整个农村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多则活。
——编 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