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略论舆论监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9
第5版(理论)
专栏:

略论舆论监督
胡绩伟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我国宪法第二条的规定。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宪法第四十一条还具体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放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这种监督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来实现。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部门的法律监督,监察部、审计署对政府其他部门或部门内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监督,检察院对其他部门的司法监督。而广大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实行应有的监督权,就是舆论监督。
我们的舆论工具都是在党领导下的,所以舆论监督首先体现了党对国家各项工作的监督。我们的舆论工具又都是人民的,所以舆论监督又必然是广大群众对国家各项工作的监督。我们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这种监督自然也包括对党本身的工作和干部的监督在内。党不但要求把国家的各项工作、各级干部切实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而且要求把党的工作和党的各级干部,同样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党领导广大群众来实现这种监督权利,监督党和国家的工作,坚决贯彻实行党的方针政策。
舆论监督是十分广泛的社会监督,又是人民的自我监督,体现了群众对国家的管理,对整个社会的管理。亿万双耳目在看在听,亿万张喉舌在说在评,亿万支笔在记在写,这该是一支多么巨大的推进力量啊!
既然舆论监督的作用是这样大,就应该更广泛切实地实行起来。实行舆论监督的先决条件,是把国家大事及时地、如实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同时形成一种我们党历来提倡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空气。广大群众只有充分了解情况,又能充分发表意见,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具体内容,我想应包括:
1、关于决策方面的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工具,不断充分反映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各种意见,开展对于重大问题的讨论或对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论证,作为党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检验决策是否正确以及对决策的补充、修正和制订新政策的重要依据。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2、关于工作方面的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工具,不断地、充分地反映各项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揭露和批评一切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行,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批评,以便督促各级干部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当前,特别要强调对妨碍改革和开放的官僚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的斗争。
3、关于法律方面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工具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一方面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依照立法程序,参与研究和讨论;另一方面要监督各级机关、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遵纪守法;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遵守法律,并懂得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坚决贯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支持和监督司法机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肃处理一切违法事件。
4、关于道德方面的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工具,歌颂和宣扬一切民主的、科学的、进步的和文明的新道德、新风尚,批评和谴责一切落后、腐朽和野蛮的旧道德和旧习惯,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群众性的扶正祛邪的舆论力量,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树立新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5、关于理论方面的监督。把理论和监督放在一起是不大协调的,可是一时还想不出更恰当的词来概括我的意思。我所说的理论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工具,发动干部和群众研究和探讨改革和开放中的各种理论问题,鼓励大胆而坦率地发表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平等、互补和团结的争鸣,以便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策水平,提高对各种妨碍改革和开放的错误观点的识别能力,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
实现舆论监督的关键,还在于观念的逐渐改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真树立人民是国家主人的观念。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在人民内部,“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是犯罪的行为”。“一个社会,无论何时,总有先进和落后两种人们、两种意见矛盾地存在着和斗争着,总是先进的意见克服落后的意见,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只有充分地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才能使社会前进。”(《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57—158页)广大群众则要善于运用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对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一致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促使人民群众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自觉地、积极地运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要使舆论监督真正得以实现和受到切实保障,还有赖于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因此,有关新闻的法律的制定,实在是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