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竹海云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9
第8版(副刊)
专栏:

竹海云游
朱炳宣
我爱狂飚的大海,也爱苍茫的林海,更爱四川宜宾地区那片温柔的竹海。
乘直升飞机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起飞,十几分钟后,机身下的大地消失了,出现了一片绿,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绿。飞机降低了高度,那片绿变成了起伏的波涛,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海。再飞低些,看清了,原来汇成这海的“水”,却是一丛丛粗壮挺拔的楠竹。
再次去竹海,从宜宾乘车约90分钟即到达竹海的西大门——四川长宁县。长宁献给旅游者一匹绿色的“哈达”——淯江。虽然再乘车20分钟即可直达竹海,但我不忍拂违主人的盛情,登上了去竹海的游艇。淯江似漓江却又不是漓江,两岸没有奇兀的山峰,但却排满了婀娜多姿的修竹。江水似受到竹的熏陶,也绿得那么清澈纯净。艇桨击起浪花,水溅到脸上,嗅到了竹的芬芳。
每一个到达竹海的游人,都会受到亲切的礼遇。那长达几十里的翡翠长廊,洁净的红砂路,象专为你铺陈的红地毯;蔽天的竹梢,象为你撑起的遮阳伞;两旁成千上万根笔挺的楠竹,向你列队致意;从林间探出头来的红杜鹃、白杜鹃、紫杜鹃,象小女孩在向你表示欢迎。
忘忧谷,多么美的名字。清溪、飞瀑、奇花、异草。更多的是竹,漫山遍谷的竹,楠竹、慈竹、苦竹、水竹、箭竹、花斑竹、人面竹、龟甲竹、罗汉竹……景比名更美,身历其境,怎不使人忘忧?
神仙到底是神仙,他选了竹海的悬岩峭壁,为自己建立了“仙寓洞”。那洞象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屈踞在半山腰,山上仍是无边的翠竹,山下是看不透的白云。山泉给洞口挂上了水晶帘,竹海特有的琴蛙,给“仙寓”带来了乐声。洞中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楹联。据说,北宋年间苏轼曾到宜宾看望被贬官“下放”的黄庭坚。二人游竹海,见仙寓洞口有半边对联:“天地出悬岩,石窍玲珑,问混沌何年凿破?”东坡问为何无下联?乡人告曰:“此为在洞中坐化的邵道士所书。他生前曾说:‘后人能对者,必一代文宗。’”东坡当即提笔对曰:“云中寻古洞,篆烟飘渺,看神仙海外飞来。”黄庭坚在旁叹道:“美哉,神联绝对,灵韵使吾醉矣!壮哉,竹坡万里,秀色使吾醉矣!”随即拿起叉头竹帚,在岩壁上大书“万里箐”三个大字。
有趣的是,仙寓洞中既有道教的原始天尊,又有佛门的观音菩萨。乡民既向玉皇顶礼,又向罗汉叩头。西方的君王,为了实际并不存在的神,打了长达百年的宗教战争。而在东方,佛、道两家却长期和平共存。苏轼信佛,自号“东坡居士”;庭坚爱道,自称“山谷道人”。两人并没有因“教见”不同而伤和气。看来,多几分互谅就多许多友谊;少几分偏狭,更少许多肃杀。
使人赞叹的是那竹海中的树。竹性高节耿直,竹林中的树,也变得高直少枝。有限的空间,不许它枝叶横生,环境逼迫它天天向上,“君子国”里容不下小人。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直冲云霄,竹海中也有植物俯首帖地生存。和恐龙同时代的蕨类植物蔓延在断岩削壁,它们抓住从林间透过的少许阳光,顽强地活着。一亿多年了,它总是低头无声,用自己那宽大齿状的叶,遮护着大地,和竹相依为命。
竹海,充满了和谐的竞争。竞争使竹与竹、竹与木都更加挺俊。风来了,相互依靠,撑持着春天;雪来了,并肩负载,顶抗着严寒。
在竹海,我看见许多长在断岩上的竹,从断层剖面,看见竹根扎得那么深。那根,心甘情愿忍受着黑暗;为了使枝干获得光明;那根,在岩石中变得扭曲,为了使枝干更直挺,要顶天立地,就得深深扎根。
竹根古称“龙孙”,而炎黄子孙则称为“龙的传人”。竹的根,中国人,二者到底有什么关联?我问。(附图片)
老人(竹雕)唐德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