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让绿色永驻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19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让绿色永驻人间
沙林
我们民族在赞美美好事物时爱用充满绿意的“春色”这个词,可在实际上,保护森林,热爱绿色似乎并没有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中满目皆绿色,呼吸着比现在清新得多的空气,在森林中劳作和嬉戏,这使他们的性情、器官和体格,都适于呼吸林中雾霭,注目叶上露水,奔攀山林野径。姑且不论我们人类祖先的祖先——灵长类动物,乃至整个哺乳动物群与森林唇齿相依的关系,仅遥想一下中亚文明消亡和黄河中下游文化东移的原因,就不难猜到整个动物界包括人类的基因里,隐藏有多少绿色的秘密。
人类步入农业社会至今还未逾万年,比起地球的年龄或生物进化的里程太微不足道了。可就在这短短的岁月里,森林、湖泊、草原大片消亡,以至于我们刚刚自觉自醒的人类,面对的竟是日渐吞噬绿色的沙漠和灰暗阴郁的水泥建筑群。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问:在这种有悖于以蛋白体为基本构件的动物的天性之环境中,人类的生命将如何演化,人类的心智还能走多远?不管设问的答案如何,我想当我们透过水泥钢窗外,看到外面漠漠砂砾中仅有几丛灰头土脑的灌木在风沙中无力地摇摆时,再也不会对大自然产生那种心潮激荡的感受,以至于穷究“神秘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中华民族文化中那种含蓄、蕴藉、典雅的品格恐怕也要日渐消失。“地理决定论”固然有其片面性,某种文化的个性并不全由其所产生的地理环境来决定;但地理环境无疑对生存于其中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拥有绿色的多寡与民族文化水平有着成正比例的关系。
现在,一些人可以毫不经意地为建一座式样呆板的房子,为窗前无遮,好畅快地“欣赏”柴油车冒出的黑烟,把大树甚至小树林砍掉。听说国外有人为了一棵小树而改动整个大楼的设计方案时,这些人会嘻笑着喷一口烟说,“瞎掰的事!”如果多些知识,多些教养,明白绿色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有如母亲与孩子;明白人类许多创举、幻想和朝气,都神秘地源于绿树,他们就不会无动于衷地祸害绿色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在是个关键。该让那些生活在绿色的怀抱中却不知爱惜、斫木引火者到荒漠上感受一下失去绿色后的悲凉,也该让大都市中的人们去森林里感受一下绿色的诗意。创造一个“绿色文化”的氛围,比单单耳提面命:“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效果要好得多。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有过林中童趣。虽不敢说林中采菇与日后的成就有何必然的联系,但那里面不尽的意味是难以言喻的。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也永不会忘记林中的晨光洒在露珠上的景致给幼小的心灵带来的感受。仅仅为了我们的后辈有这种绿色的童年,我们也要从现在起具备这种保护绿色的文化意识。
科学家说,树木奉献给人类的是氧气、负离子、水和木材,其实细细想想,哪里仅仅是这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