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需要另一种文化的批评——欧洲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皮雄博士北京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需要另一种文化的批评
——欧洲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皮雄博士北京行
赵奇 祝华新
45岁的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兰·勒·皮雄连手表也没来得及戴,10月6日就飞到北京来了。与很多欧洲学者、政治家、平民一样,在大和民族的经济竞争和美国文化的冲击下,博士强烈地感到欧洲文化可能出了些毛病。作为问世才5个月的欧洲跨文化研究院院长,他要亲自来中国寻求合作,希望借华夏文明的智慧为欧洲“号脉”。
皮雄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我国民族学老前辈杨堃研究员见面时,道出了他几年来的思虑:“欧洲对世界各国已有长期观察,世界各国如何看待欧洲?”博士认为,二次大战以后,在经济波诡云谲、信息稍纵即逝、生态危机、人口爆炸的世界动荡中,欧洲反应迟缓,市场日渐狭小,战略地位下降。这除了经济、科技方面的原因外,还应反省我们的文化。欧洲学者习惯于以自身文化特性判断各国,却看不清自身的问题。而研究欧洲文化的非欧学者比研究非欧文化的欧洲学者少得多。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应有外界看法启示欧洲。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今年5月,受欧洲共同体委托,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名牌大学的学者兴会比利时新卢汶大学,宣告欧洲跨文化研究院成立。会议决定,邀请12名非欧洲文化区的学者赴欧洲实地考察,实施“双边人类学研究欧洲计划”。皮雄博士的好朋友、塞内加尔前总统桑戈尔应邀担任研究院名誉主席。
忙里偷闲,皮雄博士登上八达岭极目远眺,兴奋不已:生活在欧洲,总以为欧洲就是世界的中心;站在长城上才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胸怀,欧洲变小了!很遗憾,欧洲长期缺乏来自中国文化的批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持有一种神秘感、敬畏感,谈起某人高深莫测,就说他是“中国人”。“其实,中国文化并不象欧洲人想象得那么压抑、保守。”博士谈起他在京看一出昆曲现代剧的感觉,仿佛是古老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嫁接,博士为充塞其中的乐观的人文精神所感染,为剧作敢于大胆抨击时弊而讶异。博士诚挚地说:中国文化比欧洲文化深厚得多,而且充满自由感,富于活力。当欧洲文化与当代美国文化相持不下、面临失去民族特性的威胁时,我们欢迎中国文化的参与,起到仲裁的作用,保持平衡。据悉,皮雄博士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拟定了合出论文、合作研究、召开双边学术会议等项目,并聘请该所中年学者单光鼐为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中国委员。中山大学两名青年学者月底将去意大利参加“双边人类学研究欧洲计划”。明年12月,中国学者将与日本、非洲、中东、拉美的学者一道,在欧洲最古老的学府波伦亚大学发表研究成果。
40多年前,英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不无傲慢地写道:世界古往今来共有26个文明,其中5个发育不全,13个已经死亡,7个明显衰弱了,只有西方文明还存在着。曾几何时,对欧洲文化的反思在欧洲已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学术思潮,令人感慨系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