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作客赫哲渔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作客赫哲渔家
本报记者 苏宁
8月初,我们来到赫哲渔乡——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这天上午,风和日丽,我们随着赫哲渔民一道泛舟乌苏里江,撒网捕鱼。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渔民们只打到了一些鲤鱼和鲫鱼,如果是“白露”前后,我们就能亲眼看到“船儿满江鱼满舱”的大马哈鱼汛盛景了。
提起大马哈鱼,主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当地流传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和他的人马被敌人追赶到三江下游。他的人马断了粮草,陷入绝境。这时他的部下给他出主意:向海龙王借鱼,求龙王搭救。海龙王可怜什尔大如的人马,就派虾兵蟹将老鳖元帅把出生在江里的大马哈鱼立即从海里赶回去,让什尔大如的人马吃。什尔大如的人马吃了大马哈鱼后,人强马壮,恢复了元气,摆脱了追兵,就在沿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赫哲人。直到今天,一到“白露”前后,各地的赫哲渔民都来赶大马哈鱼汛,大马哈鱼成为赫哲渔乡最著名的特产了。
说话间,已是午饭时分,赫哲渔民何呈祥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老何依照他们的待客习惯,用刚刚打上来的鲜鱼为我们作一桌赫哲风味菜:刹生鱼、塔拉哈(烤鱼)、鲇鱼烧茄子、清炖鲫鱼,真是“离鱼不成菜”。只见主人右手持刀,左手抓起一条活蹦乱跳、3斤半重的大鲤鱼往案板上一放,一刀切在鱼鳃附近,顿时鲜红的血水就流了出来。主人边操作边给我们介绍说:“这就叫放血,只有能流出血来的活鱼,才能做刹生鱼。”接着只见他把鱼两侧的两大块肉带鳞完整地片了下来,冲洗干净后,鱼皮朝下,把肉切成薄片(鱼皮并不切片),再把片儿推倒切成丝,然后把鱼丝剐下来,接着用米醋浸泡鱼丝到肉变白为止,再拌上味精、油辣椒、姜、葱、蒜、香菜、黄瓜丝等,这样,一盘刹生鱼就算大功告成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果然名不虚传: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
接着,主人又请我们品尝了塔拉哈,也就是把片下来的鱼肉带皮切成连搭肉片,穿在柳条子上,用篝火烤熟后,蘸着调料吃。用不同的柴火,蘸不同的调料,可以烤出不同味道的塔拉哈。和刹生鱼比较起来,吃塔拉哈又别有一番情趣。据老何介绍,过去渔民出江打渔,主要以塔拉哈充饥,因为它只要有鱼有火,蘸点咸盐就可以吃。现在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塔拉哈已经身价倍增,成了赫哲人待客的佳肴了。
在赫哲渔乡吃鱼,当地有许多奇特的“清规戒律”,好几次我们因为无意中犯了规而受到“惩罚”。有一次,女主人端上一盘清炖鲫鱼,鱼头特意冲着我们的领队,我们一位同行不知其中奥妙,贸然下箸,结果被罚酒一杯。原来鱼头冲着谁,表示谁就是最受尊敬的客人,他必须先喝一杯“鱼头酒”,然后由他带头,其他人才能随后分而食之。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以后,大家都学乖了,再有鱼端上桌,任它香气如何袭人,宁愿口水往肚里咽,也绝不再“先吃为快”了。
我们举杯感谢主人的款待。这时,主人请来赫哲族著名的民间文学说唱家葛德胜老人为我们唱了一段“伊玛堪”助兴。葛大爷今年77岁,是当地赫哲人中德高望重的带头人。他曾当过村长、乡长、省劳动模范、省人民代表,同毛主席握过手,同周总理干过杯。现在他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说唱“伊玛堪”是葛大爷的“传统保留节目”。现在这种曾经广泛流行于赫哲群众中的口头说唱文学已经没几个人会唱了,能完全听懂的也不多。如何挖掘、保护、发展象“伊玛堪”这样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赫哲人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曲终兴尽之后,我们向殷勤好客的主人告辞了,主人将我们送出大门。这时,我突然发现大门上的红底“福”字贴倒了。主人望着我们不解的表情,笑着告诉我们,这是当地的又一习俗:“福倒”、“福到”。啊,我们恍然大悟。这倒贴的“福”字,表明赫哲族的幸福生活真的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